近日,粤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李永丽正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时,主管医师邹莹急促且凝重地告诉她:“急诊刚接回一个8岁男孩,深昏迷近9小时,外院已气管插管,瞳孔散大,生命体征暂时平稳但病因不明,CT检查中,我们已做好随时抢救准备!”
面对年幼的生命危在旦夕,病因却成谜的情况,粤北人民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当即指示启动危重症应急响应机制,要求穷尽一切手段明确病因。重症医学科负责人孙烨带领李永丽等医护人员迅速返回ICU,调整呼吸机参数,全力做好接诊准备。
患儿转入ICU后,深陷昏迷且无自主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固定。李永丽走出病房,试图从患儿母亲处获取更多线索。孩子母亲情绪崩溃,泪流满面地讲述情况:孩子热爱生活学习,母子二人形影不离,主动服毒或被蓄意投毒的可能性极小。
就在讲述接近尾声时,母亲提到孩子发病前一天下午曾在户外采摘时,因怕蛇跨过小水沟时莫名摔跤,当晚食欲不振、烦躁,凌晨诉腹痛后病情急转直下。
通过对细节的一一追问和梳理,李永丽心中有了判断——可能是被忽视的毒蛇咬伤!她立刻俯下身,仔细检查孩子全身,尤其关注四肢远端,最终在孩子脚踝处发现两个细微点状痕迹。虽伤口周围无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反应,同事大多认为是普通擦伤,但李永丽凭借直觉和经验,怀疑这是蛇咬伤痕迹,随即在专业图库中比对,发现与银环蛇咬伤伤口形态惊人相似,并将图片和病史上传至科室医生群寻求会诊。
会诊时,关于伤口是否为蛇咬存在不同意见,酒精擦拭后伤口形态更不典型。关键时刻,急诊科医生毛文杰仔细查看伤口照片后追问:“孩子发病前有没有眼睑无力、睁眼困难?”李永丽猛然想起患儿母亲曾说孩子清晨“睁不开眼”,当时被误以为没睡醒。结合孩子的环境暴露史、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及细微伤口,有着丰富蛇伤处置经验的毛文杰诊断:“是银环蛇咬伤!”
诊断明确后,粤北人民医院领导全力协调,救治资源迅速到位。考虑到被咬伤已超24小时,远超“黄金救治窗口”,且患儿病情危重,医护团队果断决定立即给予足量银环蛇抗蛇毒血清,遵循“宁可稍过量,绝不能不足”的原则,后续每6小时追加一次,次日再根据临床反应调整,同时做好呼吸支持、生命体征监测和内环境管理。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奇迹接连发生:第二天,患儿出现微弱自主呼吸,瞳孔开始回缩;第三天,四肢远端肌力明显恢复,活动增多;第五至六天,整体状况稳步向好;第七天,成功撤除呼吸机并拔除气管导管;第八至九天,患儿呼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吞咽功能显著改善,神志清楚、思维敏捷,可自行进食且言语清晰有力,瞳孔也在逐渐恢复。
这场生死救援不仅检验了粤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临床思维、快速反应和救治技术,更彰显了医院多学科协作能力。此次病例也带来深刻启示:银环蛇毒牙细、神经毒素易致症状隐匿,易被忽视;诊疗中需重视患者环境暴露史,关注神经毒素中毒的典型症状;医生要敬畏生命,重视患者及家属提供的细微线索,用科学与温度为生命保驾护航。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羊城派,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