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媒体:中国不只需要“985”大学 探索新型教育模式

媒体:中国不只需要“985”大学探索新型教育模式!跟访王树国的这天,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南昌的8月,王树国顶着烈日、风尘仆仆地赶到酒店时已是中午。几小时后,他要去当地某中学召开座谈会。就在午饭...

媒体:中国不只需要“985”大学 探索新型教育模式!跟访王树国的这天,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南昌的8月,王树国顶着烈日、风尘仆仆地赶到酒店时已是中午。几小时后,他要去当地某中学召开座谈会。就在午饭的短短间隙,他的大脑没有片刻休息,一直在忧虑福耀科技大学的未来。他反复念叨:“我们一定不能‘屈服’于传统的模式,再走回头路没有意义。”

媒体:中国不只需要“985”大学 探索新型教育模式

王树国的焦虑基于两点:首先,他预判新技术革命留给我们的窗口期不会太长。到2035年前后,如果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中国就可能错过这一轮发展机遇期。因此,对传统大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其次,新型研究型大学进行改革,要突破的不仅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组织制度,还要从根本上打破固有的评价体系,即改变整个高等教育的“游戏规则”。

目前,我国仅有8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王树国担心其他新型大学因为“顶不住”外部压力而逐渐走回传统大学的赛道上,剩下的少数几所未来会孤掌难鸣。迄今,围绕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形态、学科框架与体制机制等核心问题,仍有待顶层设计的进一步明确。这意味着现有的改革仍以自下而上的探索为主。

以选专业为例,几乎所有新型研究型大学都允许学生在1—2年的通识教育后,不以绩点为“门槛”自由选择专业。但多位负责人表达了更理想的改革方案,参考美国的“完全学分制”:即没有专业、只有课表,学生完全依据兴趣自主选课,可以同时或先后选修多门专业课程,只要修满对应专业的最低规定学分,即可获得学位。

这种制度保障了学生彻底的自由探索空间,但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弹性学制。在美国,有学生在多次探索、“浪费”一些时间后才发现最喜欢的专业,这可能导致其无法在四年内毕业,但从更长的人生发展轨迹来看,这种“浪费”是成长的必经阶段。而在国内,受宿舍管理、毕业率与升学率指标、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极少有学校愿意真正实行弹性学制。二是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中国的很多孩子一路从应试教育走来,进入大学之前几乎不需要自己做选择,整个教育环境也没有提供选择的机会。因此,多数中国学生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能力的边界在哪里,进入大学后面对一张完全由自己填满的课表,甚至会表现出迷茫和惊慌。这一阶段,大学如果没有足够强的介入与管理能力,很容易给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后果。这也凸显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改革需要环环相扣,大学改革也需要中小学同步进行改革,给学生更多专业和职业规划上的指导。如果大学与中学的衔接没做好,仅依靠大学孤立改革,改革越超前,学生需要的过渡期就越长。

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一场由老师、学生以及政府共同参与的“教育冒险”。能否走出一条新路,与改革者的决心、毅力和战略性眼光有关,也与中国高等教育大环境的包容度有关,更与被舆论和就业焦虑裹挟的每个考生及家长有关。

中国未来需要怎样的新大学?答案或许尚未清晰,但至少我们知道,中国真的不只需要一所新的“985”大学。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周刊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414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