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母校全面取消绩点的消息,如今已经出国留学的北京大学毕业生章磊有些吃惊,但旋即为学弟学妹们感到欣慰。曾经历过这一切的他表示,实行等级制带来的变化,不会像大家想象中那样大,反倒是取消优秀率的限制和实行P/NP制度的影响更加深远。
2025年7月25日,北大教务部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的文件。根据这份文件,从2025级新生开始,学生学业情况将由包含分数或等级的成绩单完整体现,不再使用绩点。至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也可沿用绩点制进行评定和记载。
绩点,全称为“平均学分绩点”(GPA),计算方式是先将单科的百分之制分数换算成对应的单科绩点,如某门课的成绩是88分,换算成绩点是4.2,再将所有课程的绩点与学分乘积之和除以课程总学分,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关键指标。
实际上,除了北大,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已在本科生评价体系中引入等级制,采用更粗放的评价标准。
“北大的做法虽然不适合所有的高校,但至少反映了一个趋势。”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杨秀芹表示,考虑到目前绩点制度对学生和整个教学所带来的严重影响,高校需要去探索更合理更科学的评价指标或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应尽量走向多元”。
对于学校的改革举措,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前副院长王世强一点也不意外。
他从2018年起开始分管北大生科院本科生教学。2022年,生科院推出“粗线条等级制”的成绩评定方式,同时停止使用绩点,这场改革如今被视为此次北大全校取消绩点的前奏。
关于改革初衷,王世强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学生不应将如此多的精力用于应付考试,“至少让学生知道在大学为了分数死记硬背、搞套路是没用的,也是不被提倡的”。
之所以有这种想要改变的执念,与他刚工作时的经历有关。
1990年代,生物学是北大录取考生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但王世强在教学中发现,在分析生理学实验现象时,心理系大一学生比高考录取分数普遍更高的生物系大三学生的整体思路更活跃。
对于这个不太符合常理的现象,他琢磨,在北大的两年多,虽然这些高分学生的知识在增加,但想象力、分析能力及好奇心,其实都有所磨损。“动脑筋、有想法是需要时间的,这与繁重的学业和考试的标准答案有矛盾”。
据王世强回忆,2021年5月,在时任北大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主持的一次教学工作座谈会上,与会老师们都谈到,很多学生不关心学习本身,更关心绩点和分数。龚旗煌也说,当年他们上大学时没有绩点,也都成长得不错。
王世强顺势提议,在生科院进行取消绩点的试点改革,这一想法得到龚旗煌的鼓励和支持。
实际上,为取消绩点,王世强此前在学院已经做了不少铺垫。
从2018年起,他在生科院推动半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在考试时一人携带一张白纸,纸上所写内容不作规定。
试行后,王世强发现,老师出题时会放弃记忆背诵的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转变。
章磊也说,涉及改革的基础专业课程包含不少细节和知识点,如果想获得较高分数,就要记忆背诵许多内容,但改为等级制后,大家可以“抓大放小”,更注重对于主干知识的理解。
一年后,生科院本科生大部分的基础课都开始采纳半开卷的考试方式。
2022年,北大生科院正式开始从2020级本科生开始,在院内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中采用等级制。学生成绩85分及以上为A,往下递推直到低于60分的F,共五个等级。
在评选奖学金时,学院组织数位老教授成立临时评审委员会,以答辩形式评选。在此过程中,成绩不再是评选奖学金的关键,“只是一个门槛”。
至于保研,王世强介绍,在面试时,老师更看重学生综合科研素质,以及双方交流过程中所展现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如果保研名额有限,面试或答辩比按绩点排队更为合理。
而对留学或求职等需要用到绩点的环节,学院出具一份说明,北大生科院不再提供官方绩点,但提供换算方法,学生可自行计算。
王世强。(北大官网/图)
过去,为了绩点,选“水课”已成为大学生们的惯常操作。
北大于2025年初发布的《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及,当前学业评价的选拔和管理功能强调较多,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不足,学生中存在片面追求GPA的倾向。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院副院长吴叶林指出,目前,不同高校计算绩点的方法不尽相同,除了缺乏统一的换算标准,绩点在应用时功能也被泛化和扩大。“绩点原本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如今已被运用至研究生推免、奖学金评选、入党,甚至就业等多个场景中。
作为北大生科院2021级本科生,章磊是最早体验生科院绩点改革的一批学生。
当时,他和身边同学感觉,考到85分以上就能拿A,的确能减轻学业压力。但总体上,大家日常学习和应对考试的状态并未发生太大改变,因为40%的优秀率限制依然存在,大家还是要去争取这个A。
所谓优秀率,即单门课程成绩为A的学生所占比例不超过40%。而北大这次取消了这一指标,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
北大生科院一位青年教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此次全校层面的新规,是对生科院三年前那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这是一套组合拳。”她说,不管是实行等级制取消优秀率还是实施P/NP制度,都是倒逼老师在评审时无法通过一个数字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而需要更为丰富的评价机制。
她所提到的P/NP制度,即合格制。《通知》规定,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学期第九周结束前,学生可在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内选择一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
这意味着,这门课程只要及格即可获得“合格(P)”的成绩,没有具体分数和等级。
“如果我那时候有P/NP制度,肯定会选择更多难度较高的课程。”章磊说。他回忆,在生科院改革前,身边很多同学会为了维持高绩点而放弃比较难的课程。而他在选课时也会打听老师往年的给分情况,担心绩点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更不敢提前选修一些高阶课程。
清华大学日新学院2023级本科生董辉与北大的朋友们讨论过新规,大家感触最深的就是现在敢选感兴趣但难度较高的课程。
作为文史哲方向的本科生,董辉选修过看起来八杆子打不着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他之所以敢选,是因为清华此前就有P/NP制度。“虽然这门课很难拿高分,但在学习软件知识的同时,还能参与项目”。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头条,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