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正站在风口浪尖,从市场监管总局的规范到三大央媒聚焦,核心争议在于知情权与标准化。专家指出:符合标准的预制菜同样安全,但行业需要透明化发展和冷链‘高速公路’,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吃到‘工业化的放心菜’。
最近预制菜可成了食品界的“顶流”,就像娱乐圈的流量明星一样,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这股预制菜的热潮,还得从2024年3月21日说起,那天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给预制菜产业定了个“规矩”,让这行业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方向。

到了2025年9月13、14号,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这三大“媒体大咖”接连发文,就像给预制菜话题来了个“三连击”,一下子把预制菜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先说说人民日报,9月14号晚上发表评论《预制菜讨论,在交锋中抵达共识》。它指出预制菜现在可是全民关注的焦点,这背后关系到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就好比去菜市场买菜,你得知道这菜新不新鲜,预制菜也一样,信息得透明,让消费者能主动选择,这样才能优化预制菜的发展环境,让企业行为更规范,消费者也能明明白白消费。

新华社也不甘示弱,9月13号发文《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它说预制菜可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最关心的就是知情权和餐饮质量。为啥预制菜会引发这么多争议呢?原来是一些小规模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概念界定也不明确,还有商家隐瞒欺诈,这就好比一场“真假美猴王”的戏码,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不过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认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发展才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就像给预制菜产业装了个“导航仪”,让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央视也来凑热闹,9月14号发文《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6部门曾发文明确!》。它再次强调了2024年六部门联合通知里预制菜的定义,简单来说,预制菜就是用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当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者熟制后才能吃的预包装菜肴。央视还给出了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三点建议,就像给预制菜产业上了三道“保险锁”,包括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生产许可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同时还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各地也没闲着,湖南提出要构建预制菜冷链物流体系,就像给预制菜产业修了一条“高速公路”,让预制菜能更快更好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山东则要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一批预制菜产业高地和产业集群,这就像是在预制菜产业里建起了“高楼大厦”。

专家们也纷纷发表看法。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说,预制菜只要符合标准,也能吃得放心;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觉得,新鲜食材营养更完整,但预制菜只要符合标准也能满足人体营养需求;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卢星(化名)介绍,预制菜在餐饮企业里应用很广泛,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海澄明则正(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慧磊认为,得加快推动预制菜告知制度建设,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预制菜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江湖侠客”,在发展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争议和挑战。但只要各方一起努力,让信息更透明,让监管更有力,让创新更持续,预制菜一定能在这个“舌尖上的江湖”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消费者吃得开心、吃得放心!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看古今,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