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莜面村采用中央厨房模式,招牌菜核心原料均为半成品,创始人直言'餐饮业未来必去厨师化'。人均80-150元的高溢价背后,是标准化工艺与消费者对'锅气'期待的冲突。...
西贝莜面村采用中央厨房模式,招牌菜核心原料均为半成品,创始人直言'餐饮业未来必去厨师化'。人均80-150元的高溢价背后,是标准化工艺与消费者对'锅气'期待的冲突。
近年来,预制菜行业在中国餐饮市场迅速崛起,成为资本追逐的新风口。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5165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大关。这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餐饮行业的运营模式,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品质和餐饮体验的新一轮讨论。

西贝莜面村作为国内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近期因罗永浩的公开吐槽而成为舆论焦点。这位科技界名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西贝现在越来越难吃了,价格还贵得离谱。"这番言论迅速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不少消费者纷纷附和,表达对西贝菜品质量下降的不满。值得注意的是,罗永浩的吐槽中并未直接提及"预制菜"一词,但这场争议却意外地将西贝与预制菜话题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西贝莜面村到底算不算预制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预制菜的定义。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预制菜》团体标准,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经过标准化预处理、加工、包装等工序,在冷链条件下贮存、运输,最终经简单烹饪即可食用的成品或半成品。按照这个标准,预制菜可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
从西贝公开的供应链信息来看,其确实采用了中央厨房集中生产的模式。西贝在全国设有多个中央厨房,负责统一加工部分食材和半成品,再配送至各门店进行最后烹饪。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出品效率和标准化程度,但与传统意义上的"现做现卖"已有明显区别。西贝的招牌菜如莜面、牛大骨等,其核心原料和调料都是预先加工好的半成品,门店主要承担最后的加热和组装工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曾公开表示:"餐饮业的未来一定是'去厨师化'的。"这番言论从侧面印证了西贝向标准化、工业化生产转型的战略方向。事实上,西贝在2014年就成立了专门的食品公司,开始探索半成品菜的研发和生产。2020年疫情期间,西贝更是加速布局预制菜业务,推出了"贾国龙功夫菜"系列产品,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销售。从消费者体验来看,西贝菜品确实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化特征。多位常客反映,近年来西贝不同门店、不同时段的菜品口味高度一致,缺少了传统中餐应有的"锅气"和个性化。这种一致性恰恰是中央厨房和预制工艺带来的必然结果。有业内人士透露,西贝门店的厨房面积和厨师数量都在持续缩减,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加热设备和操作流程。价格方面,西贝的人均消费在80-150元区间,明显高于同类餐饮品牌。消费者支付的高溢价中,相当部分用于覆盖其复杂的供应链和中央厨房体系。然而,随着预制工艺的普及,消费者开始质疑:既然食材成本降低了,为何菜品价格不降反升?这种价值认知的错位,正是引发罗永浩等消费者不满的深层原因。#被罗永浩吐槽的西贝算预制菜吗#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