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大学首次与海外机构合作开展本科生教育,选择了长三角的一家新型科研机构。此举看中了长三角丰富的工业场景资源。在“2025国际创新人才与工程教育研讨会”上,长三角国创中心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欧洲理工学院签署本科生CO-OP教育合作协议,旨在共同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产业实践经验和国际视野的工程创新人才。
CO-OP(学行交替)教育模式以深入真实场景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要求学生至少将1/3的时间用于企业或社会机构工作。目前,该模式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合作教育体系,在近50个国家的3000多所高校推行。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透露,他们将联合苏州大学和英国萨里大学共建一所采用CO-OP教育模式的新型工科大学,聚焦先进制造、未来能源和智慧健康等学科的协同创新,致力于打造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标杆。
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土耳其等国家的20余所海外高校和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30余所国内高校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创新组织、科研机构、产业界的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全球范围内,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CO-OP教育模式最为成功。该校CO-OP本科生学制为5年,没有寒暑假,学生会在学术学期和工作学期之间交替循环。毕业时,学生已拥有一两年与专业高度相关的全职工作经验,这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备受青睐。据滑铁卢大学统计,其CO-OP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起薪较普通毕业生高出15%-20%。
刘庆表示,企业在寻找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过去几年,他在收集长三角龙头企业的实际需求时发现,当前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而CO-OP教育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两年前,由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依托长三角国创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专注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工作。短短两年间,长三角国创中心引导体系内300多家研发载体、重大项目公司、联创企业、研发型企业与80多所国内高校通过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模式,累计培养研究生7000余名。此外,还与重庆大学、天津大学、无锡学院、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等20多所海内外高校开展学行交替本科生改革试点及培养,为本科学生提供了近400个学行交替工作岗位。
随着AI技术快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显著,CO-OP教育反而更受欢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认为,在AI已经能够在多种职业中达到或超过专家水平的情况下,去和AI比解决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并找到答案,真实场景是孕育真问题的温床。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指出,AI时代的大学教育目标从培养“找工作的人”转变为培养“改变世界的人”。西浦创立了学识教育、创业教育和生态教育三种模式相融合的教育体系。一位典型的西浦毕业生的学习轨迹包括:在企业实习中找到感兴趣的真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并进入企业历练,最终成为该企业员工或自己创业解决问题。
席酉民强调,AI时代教育模式中,企业的参与至关重要。例如,西浦与科大讯飞共建的iFlytekLab讯飞实验室,既是科大讯飞智能车的实训场地,也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训练基地。每年暑期,学院会邀请科大讯飞的专家授课,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长三角国创中心筹建中的未来新型工科大学在落地前,就与西门子(中国)、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分别签署共建协议,各方将从顶层设计开始强化合作,如共同设计课程、共享资源,助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文汇报,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