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从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到1945年德国和日本投降,14年的时间里,84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上亿人穿上军装下场厮杀,鲜血流遍全球。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全球视野下的二战与抗战”系列对谈旨在从不同角度对这场战争进行重审与反思。
二战的结束终结了德、意、日三国的“帝国梦”,也终结了英法两大传统帝国,西方500年的殖民秩序瓦解,以联合国为基础的新国际秩序建立起来。中国的现代崛起同样奠基于二战塑造的国际秩序。本期邀请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耿志、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士伟围绕理查德·奥弗里著《二战新史》展开对谈,探讨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二战新史》作者理查德·奥弗里是英国研究二战史的大家。他1947年出生,在战后时期度过一生,大学期间开始对二战感兴趣并从事相关研究。《二战新史》反映了他对二战史治学的最新看法,尤其关注中国抗战。
《二战新史》书名表明该书围绕“帝国”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书中提到无论是德、意、日三个主要法西斯轴心国还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大国如英国、法国、美国,都与“帝国”概念密切相关。这本书从帝国战争的角度论述问题,特别是加入反帝国主义视角时,亚非拉地区在二战中的角色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中国抗战,在东方和整个世界扮演了比过去更重要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战及战后的安排未能彻底解决一战前的主要矛盾。一战被认为是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全球霸权的战争,而德国作为新兴的世界强国,认为自己应获得与英法相当甚至更多的殖民地。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实际上源于自认为弱势的地位。这些国家认为它们应该像英法一样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这种观念最终导致了战争。
一战本应阻止这种观念,但实际并未如此。一战打得非常惨烈,反而酝酿了更大的战争。帝国观念作祟,认为必须拥有殖民地才能成为世界大国,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二战摧毁了所有帝国,结束了传统帝国头脑中建立殖民地的想法,使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二战后殖民地能够走向独立的原因之一是殖民地人民觉醒。二战期间,殖民地人民发现美国、英国提出的口号适用于全世界,因此觉醒并争取独立。亚洲、非洲很多地方在二战后期和结束后初期发生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这都是受到二战的影响。
美国不支持过去的传统帝国,更看重商业利益。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二战后,西方殖民宗主国因一战、二战进一步削弱,对殖民地统治减弱,甚至将其视为包袱。美国和英国在战后世界安排上有许多不同看法,美国希望成为世界话事人,而英国则希望保留其殖民帝国。美国在经济总量上早已超越其他国家,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依靠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维持霸权地位。
二战后,中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确保中国在经济领域获得大国地位以及保护不发达国家发展的建议。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印象,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牵制了大量日军,为盟军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抗战为中国赢得了大国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澎湃新闻,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