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婚前同居认定属于家庭成员?真相来了!

“同居就算家庭成员?那结婚证还有啥用?”“女孩遇到渣男想抽身,反而可能被这模糊身份绑住,维权更难。”11月25日,最高检的一则官宣引发全网热议,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首。在“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同居就算家庭成员?那结婚证还有啥用?”“女孩遇到渣男想抽身,反而可能被这模糊身份绑住,维权更难。”11月25日,最高检的一则官宣引发全网热议,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首。

在“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宣布:将具有共同生活基础事实的婚前同居关系认定属于家庭成员关系,并将精神虐待认定为家庭暴力行为。

这一政策背后有着血泪的教训。从震惊全国的“北大包丽案”到无数隐秘角落里的精神摧残,法律正试图消除保护盲区。

婚前同居认定属于家庭成员?真相来了!

01 法律突破:最高检官宣保护前置

具有共同生活基础事实的婚前同居关系,属于刑法意义上虐待罪的家庭成员关系。”最高检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全国妇联副主席葛晓燕的这番表述,标志着我国反家暴保护范围的重大拓展。

与此同时,最高法近日也发布了8起涉家暴典型案例,其中明确表示:与行为人有共同生活事实、处于稳定同居状态的人,可认定为刑法中虐待罪规定的“家庭成员”

这项新规的核心在于“共同生活基础事实”这一判定标准。它意味着法律不再仅仅看重一纸结婚证,而是关注关系中实质的共同生活内容。

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牟某虐待案”(即“北大包丽案”)中,牟某与陈某确立恋爱关系后共同居住,并与对方家长见面,形成了稳定的共同生活状态。

因纠结陈某以往的性经历,牟某近一年时间内对陈某实施高频次、长时间、持续性的辱骂,最终导致陈某服药自杀,经救治无效死亡。

婚前同居认定属于家庭成员?真相来了!

02 现实困境:同居暴力的法律灰色地带

为何需要这一法律突破?数据显示,婚前同居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珍爱网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四成受访者接受婚前同居。

然而,在传统的法律观念里,“家庭”往往与结婚证紧密绑定。这导致亲密关系中出现控制、威胁甚至暴力时,一句“你们没领证,不算家庭成员”,就可能将受害者推向求助无门的境地。

2016年施行的《反家庭暴力法》虽已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但刑法中的“虐待罪”适用,却仅仅限定在家庭成员之间。

这一矛盾在“北大包丽案”等极端案例中凸显出来。精神暴力、情感虐待,这些没有身体伤痕的伤害, 往往成为法律保护的“灰色地带”。

婚前同居认定属于家庭成员?真相来了!

03 权威解读:消除四大误读

面对网络上的热议和误读,法律专家迅速作出澄清。

误读一:同居认定等于事实婚姻?

西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杜志红明确表示,这一认定并非突破《民法典》,而是司法适用的精准衔接。《民法典》明确的家庭成员范围是民事关系的一般规定,此次认定是检察机关针对家暴维权场景的解释。

误读二:认定后不能自由分手?

成都大学法学院讲师贺海燕强调,这一认定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身份认定,而是基于事实和特殊关系的审慎判断。它主要服务于《反家庭暴力法》的保护目的,不是在所有法律领域都赋予同居关系与婚姻同等地位。

误读三:家暴者会因此减轻惩罚?

贺海燕解释道,将同居关系纳入“家庭成员”,主要是为了填补法律空白,确保那些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轻微家暴受害者也能获得法律保护。对于已达到故意伤害罪标准的暴力行为,仍按相关罪名追究刑责。

误读四:分手可分割对方财产?

杜志红表示,该认定仅针对反家暴场景,不改变同居财产规则。未结婚则财产原则上仍属个人所有,若需财产保障,婚姻仍是法定途径。

婚前同居认定属于家庭成员?真相来了!

04 维权指南:家暴受害者如何自救

那么,面对家庭暴力,受害者该如何有效维权呢?

最高检给出了明确指引:遭受家暴的受害者既可以拨打110报警求助,也可向加害人或受害人所在单位、当地村(居)民委员会、妇联组织等寻求帮助

若进行报警求助,需保留好报警回执,必要时可申请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如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可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检察机关也明确表示,对于实施家庭暴力手段残忍或者后果严重的,以及因为酗酒、赌博、吸毒等恶习长期进行家庭暴力的,依法从严惩处

而对于因长期遭受家庭暴力或者为摆脱家庭暴力,在恐惧、无助等状态下对施暴者实施伤害或者杀害行为的,将充分考虑作案动机、犯罪情节等,依法从宽处理

婚前同居认定属于家庭成员?真相来了!

法律正在努力跟上生活复杂性的步伐,从追求形式正义转向实质正义。

正如一位法官所言,同一个法律术语在不同法律里有不同的指代和内涵,需要依立法目的做出系统性解释。将婚前同居认定为“家庭成员”,仅仅限于反家暴的范畴,并不适用于婚姻、财产关系中。

法律不是要让所有同居关系都变成婚姻,而是不让稳定的婚前同居关系成为家暴保护的“断档期”。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32709.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