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南海舰队发布高燃视频,歌词写道“中国军人只有战死,没有吓死”。

南海舰队“中国军人只有战死,没有吓死”的宣言,绝非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它承载着中国军人厚重的历史传承、坚定的现实担当和对国家的绝对忠诚。
一、宣言背后的现实考量
这句血性宣言的发布,与当前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南海方向。
· 复杂的南海局势:近期,南海局势并不平静。在某域外大国与盟友举行联合军演、新型侦察机频繁抵近侦察的背景下,南海舰队通过这段视频,以最直接的方式宣示底线,传递中国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坚定决心。
· 展示实战化能力:视频本身也是一次作战能力的展示。其中包含了某新型驱逐舰在复杂海况下的实战化训练画面,以及陆战队员在极端环境下(如40摄氏度高温)的作战训练场景。这清晰地表明,中国军人的勇气是建立在扎实的实战能力和现代化装备基础上的。

️二、血性传承自历史深处
“只有战死,没有吓死”的精神,深植于人民军队的血脉之中,历经无数战火考验。
· 西沙海战的英魂:在1974年的西沙海战中,南海舰队389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英勇作战。炊事班班长郭玉东在舰体被击穿后,用身体堵住漏洞,壮烈牺牲,被战友尊称为“钢铁战士”。直至弹药打尽,舰长下令撞击敌舰,展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
· “钢铁战士”麦贤得:在1965年的“八六”海战中,611艇轮机兵麦贤得头部被弹片击中,脑浆外流。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守战位数小时,在黑暗中摸索着检查每一个阀门、每一根管道,保证了机器的正常运转,直至战斗胜利。
这种血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化为了不同的英雄面孔,但内核始终如一: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

三、硬骨头的精神密码
人们常问,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从何而来?答案在于信仰、纪律和平日的千锤百炼。
· 信仰是精神之“钙”:正如《人民日报》曾指出的,理想信念是军人精神上的“钙”。有钙质的骨头最硬,有信仰的军队最强大。正是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军人们才能在逆境险境中决然向前。
· “四铁”精神的锤炼:中国军人以其 “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 而著称。这种“硬”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艰难困苦中锻造出来的。从革命年代的“红小鬼”到今日军营中的战士,都是在严格的训练和使命担当中,将意志百炼成钢。
· 融入血脉的优良传统:官兵平等、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构成了人民军队特有的政治优势和精神底色。无论是在简陋球场上与官兵同乐的朱德总司令,还是行军途中高举“不要踏麦苗”标语保护群众财产的战士,都体现了这支军队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这同样是其力量之源。

️四、新时代的忠诚与担当
进入新时代,这种“只有战死,没有吓死”的血性,依然是全军将士共同的精神图腾和行动自觉。
· 全军将士的共同誓言:从潜行深海的核潜艇艇员,到忠诚奋飞的空军飞行员;从扎根战位的火箭军官兵,到为国戍边的边防战士,他们都铭记着同一份入伍誓言:“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
· 和平年代的牺牲与奉献:牺牲不仅仅在战场。87岁的“八一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为国铸盾60年;90岁的长津湖“冰雕连”战士周全弟,在零下40℃的雪地里潜伏三天三夜,因严重冻伤四肢截肢。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何为“不怕牺牲”。
总而言之,“中国军人只有战死,没有吓死”这句铿锵誓言,贯穿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它是对历史的回答,是对现实的宣言,更是对任何企图威胁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势力的明确警示。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