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1月13日刊文批评部分干部“表演式忙碌”现象,指出其本质是形式主义,表现为朋友圈晒加班、“造景式调研”等虚假忙碌空耗行政资源,更消磨苦干者的干事热情、牵绊实干者的干事脚步。

《人民日报》批评的“表演式忙碌”,确实反映了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新变种。这种现象不仅空耗宝贵的行政资源,更深层次的是侵蚀了干事创业的环境,透支了群众信任。
一、“表演式忙碌”的主要特征和真实忙碌的核心区别
对比维度:“表演式忙碌” (形式主义) VS真实忙碌 (实干担当)
工作目标:追求上级注意和认可,注重“显眼活”/ 聚焦解决问题、服务民生,回应群众诉求。
工作表现: - 朋友圈晒加班照 - “造景式调研”,群众当“群演” - 过度包装汇报,制作精美PPT/视频/ - 埋头苦干 - 深入一线,从“指尖忙碌”转向“脚下沾泥”。
工作实效:忙而无效,原地踏步的“跑步机现象”;工作虎头蛇尾,成果寥寥/ 忙出实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工作成果能转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实干风景”。
对下态度:对群众诉求推诿扯皮、敷衍了事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二、为何“表演式忙碌”屡禁不止?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 个人政绩观错位:部分干部责任心缺失,政绩观错位,希望通过“伪勤奋”为自己挣得“敬业”光环和评优评先的筹码。
· 考核机制导向偏差:一些单位的考核评价体系重“痕”不重“绩”。上级检查优先看材料是否精美、台账是否完整,而忽略了问题是否真解决、群众是否真满意。这导致干部将大量精力倾注于“对上的虚功”。
· “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如果“表演式忙碌”者能得到赏识,会让那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干部感到寒心,甚至可能形成“老实做事的不如会花言巧语的”错误导向,污染整个单位的政治生态。

三、如何破解困境?
要根治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施策:
· 转变考核“指挥棒”:建立以群众满意度和问题解决率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实效指标”替代“痕迹指标”,引导干部把功夫下在实处。
· 领导干部以上率下:领导干部需要以身作则,带头摒弃形式主义,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同时,要能够敏锐识别“表演式忙碌”,让“拼演技”没有市场。
· 端正思想根源:干部自身应从思想深处改变认知,涵养担当精神,主动克服“做秀”的惰性心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