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度飞天茅台散瓶价跌破1700元,创上市以来新低。有经销商坦言,今年已亏损三四十万元。这个曾被视为“硬通货”的白酒王者,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价格滑坡。
更耐人寻味的是,价格降了,销量却没起来。市场陷入一种诡异的僵局:酒在仓库里积压,买家在门口观望。茅台试图通过控货、回购、换帅来稳住局面,但终端市场的冷清并未因此改变。
这不只是一个品牌的困境,而是一场消费逻辑的悄然更替。
过去十年,茅台是社交场上的“通行证”。宴请要它撑场面,送礼靠它表诚意,连婚宴酒单上没有两瓶飞天,都显得不够体面。它的高价不仅来自稀缺,更来自一种集体共识——喝的不是酒,是身份。
但现在,这种共识正在瓦解。
年轻人走进超市或酒类电商页面,第一反应不再是“这瓶值不值两千”,而是“这瓶我能不能喝完”“喝完会不会难受”“一个人喝算不算奇怪”。他们的酒杯里,装的可能是果味气泡酒、精酿啤酒,或是调好的鸡尾酒。他们喝酒,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证明什么。
调查显示,35岁以下消费者中,超过六成认为传统白酒“辛辣刺激”,近半数觉得“负担太重”。在小红书上,“反敬酒”话题聚集了数十万讨论者,茅台被调侃为“爹味最重的酒”。Z世代送礼清单里,盲盒、香薰、游戏周边早已取代烟酒成为主流。
这不是年轻人不喝酒,而是他们拒绝被酒桌文化绑架。他们要的是“微醺自由”,不是“干杯服从”。
茅台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从“酱香拿铁”到“酒心巧克力”,再到推出小容量、中价位的茅台1935,它在努力讲一个更年轻的故事。尤其是茅台1935,价格下探至700元左右,口感更易入口,场景也从商务宴请延伸到朋友聚餐甚至独酌,开瓶率明显提升。这说明,年轻人并非排斥茅台,而是排斥那个高高在上的姿态。
不只是茅台,整个白酒行业都在转型。五粮液推出29度低度酒,泸州老窖将低度产品占比提升至一半,汾酒在抖音上教人“白酒加可乐”的新喝法。这些动作背后,是同一个命题:如何让一瓶酒,从“礼器”变回“饮品”。
但转型并不容易。一瓶低度酒可以降低酒精含量,却难消除人们对白酒文化的固有印象。一次联名可以制造爆款,但无法建立长期消费习惯。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年轻人愿意主动打开一瓶白酒,不是因为场合需要,而是因为“我想喝”。
消费降级不是简单的“省钱”,而是一种价值观的重构。人们不再为虚名买单,转而追求真实体验与情绪满足。在这个时代,任何品牌若还停留在“你必须拥有我”的傲慢逻辑里,终将被边缘化。
茅台的新董事长来自能源系统,毫无白酒行业背景。这一人事变动看似突兀,却可能预示着一种转向:从依赖传统渠道和人情网络,走向更现代化、更贴近市场的管理体系。当“质量是生命之魂”成为新口号,或许意味着,品牌开始回归产品本身,而非沉溺于光环。
回到这场价格下跌。它暴露的不仅是库存压力,更是高端品牌与新生代消费者之间的断裂。茅台不会消失,但它必须学会低头——把瓶盖拧开,把价格放下,把姿态放平。
毕竟,酒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供的。
当一个年轻人愿意在露营时从保温袋里拿出一小瓶茅台,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这口酒让我舒服”,那才是传统品牌真正赢回时代的时刻。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趣味萌宠的日常,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