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关于食品安全的通报引起了公众关注。10月27日,罗定市农业农村局发布通报称,有群众反映罗定市粤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存在非法处置死猪的嫌疑。相关部门现场确认有一批已死亡猪只,并已委托有资质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没有流入市场。7名涉案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同一天,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发布情况通报,针对网友反映一酸菜腌渍池作业工作人员抽烟并吐痰的情况,该局连夜开展调查执法,该批次酸菜已被扣押,未流入市场,将按规程销毁。涉事企业正在接受调查。
这两起事件都是通过网友举报曝光的。视频显示,一名男子在酸菜池中抽烟并随口乱吐;另一视频则显示肉联公司门口堆放大量死猪,运输车上也装满了死猪。两份通报都强调“未流入市场”,并在接到举报后立即进行了调查。这种迅速反应值得肯定。
然而,面对这些通报,一些网友表达了担忧:“明目张胆直接将死猪怼大门口了,不知道有多少是怼厂子里看不到的”“食品安全不是抓住了处理一起,应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看工人熟悉的动作,以前可能也这样,应查查这个厂一共卖多少卖哪里去了”。这些留言反映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深切焦虑。
不能怪网友多虑,正是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引发了公众的担忧。若只依靠社交时代网友曝光、引来执法介入的方式,还是会有滞后性。这是否说明,应反思食品卫生安全领域的日常长效监管问题?
常态化监管意味着要在规则秩序内行事,但“酸菜池抽烟吐痰”一事,通报甚至隐去企业名称,只说“正在接受调查”,让人难以相信“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的承诺。通报满足了公众的即时知情权,但不代表全程监管执法结束。除了对此次非法处置死猪进行调查处理,还应对涉事企业此前批次产品进行彻查公开,消除群众质疑和恐慌心理。酸菜等食品生产车间应安装监控且长期存档,以备随时抽检。质检标准需统一,严守卫生底线。
消费者应尽量选择带溯源码、能查到生产流程的产品,遇到问题及时留存证据维权。监管者发现食品问题时,要更精准界定是一般卫生和质量不达标,还是适用刑法143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等犯罪行为。若涉及犯罪,罚金和量刑会更严苛,震慑效果更强。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让法律监管保障覆盖日常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才是保障整条监管体系严丝合缝的关键。只有食品安全监管前置,企业生产流程规范可追溯,消费维权理赔便捷,才能免于这类意外曝光带来的后知后觉后怕。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百家号,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