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迎来大降温,有些地方直接从夏季进入冬季。气温的大幅波动对心脑血管健康构成挑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健提醒,秋季降温时,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盲目“秋冻”。
气温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此外,秋季干燥,血液粘稠度增大,流速减慢,更容易促进血栓形成。盲目摄入高脂高热量食物也会导致血脂、血糖升高,增加急性事件的风险。情绪低落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秋冻”要讲究科学。当温度在20℃左右时,可以适度进行“秋冻”,但进入深秋后应避免。感觉身上略凉但不寒冷为宜,慢性疾病患者更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头部、颈部、腹部和脚部等关键部位尽量不要受寒。下肢离心脏较远,容易受寒冷侵袭,建议适当增加下半身的衣物,特别是腰部和下肢,有助于保持体温,预防感冒等疾病。
秋季护心要点包括适度“秋冻”并注意保暖,均衡饮食,少盐、少油、少糖,多样化饮食;适量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气温较低时可选择室内运动;调整心态,避免情绪激动;适当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水;定期监测血压、脉搏、血糖等指标。
如果出现胸闷、胸痛、心慌、呼吸不畅、头晕、大汗淋漓、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等情况,或者出现腹痛、牙痛、左肩部疼痛等症状,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前兆。当患者出现持续胸痛,应让其就地休息,停止一切活动,并在安全情况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果症状持续超过15分钟或加重,应立即拨打120。若患者出现晕厥,检查意识、脉搏和呼吸,如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浅而费力的呼吸,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大声呼救并寻找AED,随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有AED,应尽快使用。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