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8所名校试点十二年贯通教育:摇号入学免中考,重构课程培养创新力,720名幸运儿将体验"小初高无缝衔接"的教育新范式。
2025年10月21日,有媒体爆料,成都这波教育操作简直“杀疯了”!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成都8所学校搞起了十二年贯通式教育试点,这消息一出来,家长圈直接“炸锅”了!

先说说这8所学校啥来头。有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八一学校这些“老牌名校”,也有都江堰嘉祥外国语学校—锦江嘉祥外国语学校这类“实力派”。这里面,有的学校是“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式”,有的是“初高中六年贯通式”,每所学校都设了2个贯通班,每班不超过45人,算下来首批试点学生大概720人。这规模不算大,但绝对是教育改革的“先锋军”。

那谁能上这些贯通班呢?“十二年一贯制”的只收小学一年级政策性入学的学生,就是学区内按规矩入学的小朋友;“六年一贯制”的只收初中一年级政策性入学的学生。而且,择校生、插班生都没资格报名,这就杜绝了“走后门”的情况。录取方式也特别公平,自愿报名然后随机摇号,全程不考试、不“掐尖”。不过,这竞争也激烈得很,部分学校报名人数是招生数的5倍,能不能上全看运气,真可谓是“摇号定乾坤”。当然,要是学生中途想退出,也能转回普通班级参加中考,但就没办法转到其他学校高中部了。
再看看这教学改革和课程特色,那叫一个“脑洞大开”。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纵向打破学段壁垒,初中就提前渗透高中知识。像成都列五中学的贯通班,把中考重复的内容都剔除了,强化学科连贯性,让学生学起来更顺畅。横向则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什么“AI + 语文”“工程 + 数学”,听着就特别高大上。小学阶段侧重兴趣启蒙,中学阶段强化创新素养,让学生从小就培养起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师资配置也很“硬核”。以列五中学为例,贯通班2/3的教师都有高中教学经验,还组建了初高中联合教研组,实现教学整体性,就像给学生的学习之路铺上了“高速轨道”。评价体系也告别了“唯分数论”,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覆盖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让学生不再只是“考试机器”,而是全面发展的“小能手”。

这改革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缓解教育焦虑,免除“小升初”“中考”的烦恼,避免普职分流低龄化,从“育分”转向“育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其他城市比起来,成都这做法更有特色。西安的“免中考班”只限尖子生,门槛高得离谱;北京的“高中登记入学”侧重综合素质评价,覆盖普通学生;而成都则是摇号入学、普惠公平,更强调教育资源均衡,简直就是教育界的“一股清流”。

对于这改革,家长和专家的看法也不一样。有些家长特别支持,“免中考”避免了分流焦虑,还有家长说“摇号是唯一公平机会”。但也有家长担忧,试点规模小,退出后换校成本高。专家们也是各抒己见,有的呼吁取消中考,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有的建议压缩学制至10年;也有的专家比较谨慎,觉得高中阶段学校差异大,大规模推广十二年一贯制得慢慢来。

从数据上看,2025年8所学校、16个班、约720人的试点规模不算大,但成都教育局表示会“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就是没说具体时间表。再看看国际经验,德国、芬兰这些发达国家普遍实行涵盖高中的义务教育,成都这试点和国际趋势一致,说不定未来能成为教育改革的“标杆”。

成都的十二年贯通式学校试点,就像是教育领域的一场“大胆实验”,免中考、摇号入学、学段贯通的设计直击社会痛点,为缓解教育焦虑、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新思路。不过,试点规模有限、高考压力后移、民办校潜在“掐尖”风险这些问题也不能忽视。未来这模式能不能在全国推广,还得看政策效果评估、资源均衡配置和社会接受度。但不管怎样,成都这波操作都值得点赞,让我们一起期待教育更美好的明天!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看古今,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