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重阳前,必定是灾年”有道理吗?“霜降杀百草”,万物始沉寂。明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这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2025年霜降交节的具体时间为10月23日11点50分39秒,正值农历九月初三。而今年的重阳节则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时间差,恰好应验了民间流传的一句老话:“霜降重阳前,必定是灾年”。啥意思?且听我细细道来。
“霜降重阳前,必定是灾年”,这句农谚直指一个关键时间点:若霜降节气在重阳节之前到来,便被视为不祥之兆,预示着可能遭遇“灾年”。今年霜降落在九月初三,恰在九月初九重阳节之前,正应了此说。
在古代农耕社会,节气早晚直接关系到粮食收成。霜降提前,意味着寒冷天气早早来临。这对正值生长后期的晚秋作物极为不利——稻谷灌浆不足,红薯块茎瘦小,秋播作物出苗困难,幼苗易受冻害。古人观察到这种气候异常与农业减产之间的关联,便总结出这一经验,以警示后人。
从科学角度看,霜降提前确实反映了气候的异常变化。寒冷提早南下,农作物生长周期被打破,病虫害越冬基数可能增加,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来年收成。在靠天吃饭的古代,这样的年景无疑就是“灾年”。
然而,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这句农谚。古代农业技术有限,抗灾能力薄弱,一次气候异常就可能导致大面积饥荒。而现代社会拥有更加精准的天气预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完善的救灾体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再者,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节气的指示意义也在发生变化。霜降时节许多地方仍温暖如春,“霜降不见霜”已成为常态。因此,我们不必对这句古谚过度恐慌,而应理解其核心是提醒人们关注气候与农事的关系。
“霜降重阳前”更重要的启示在于,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顺应天时”的智慧。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规律,提醒人们未雨绸缪。正如《荀子·天论》所言:“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面对自然,唯有顺应规律、积极应对,方能化险为夷。
明日霜降,无论天气如何,都愿君从容应对,适时添衣保暖。在这个收获与积淀的季节里,让我们既传承古人的观察智慧,又运用现代的科技力量,平稳度过这个秋天。
正如《淮南子》所言:“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乱情。”尊重自然规律,保持内心平和,这便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