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迷信8小时睡眠!最新研究揭示:7小时才是亚洲人的黄金时长,睡多反而伤身。65岁以上老人6-7小时最佳,质量比时长更重要——30分钟内入睡、醒来精神饱满才是关键。熬夜到0:30后,肝硬化风险激增2.57倍。
清晨醒来,脑袋昏沉如灌了铅,再看眼睡眠记录:明明睡满了8小时,为什么还是疲惫不堪?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惑,而是一个被科学揭开的普遍误区。
很多人习惯性地把“睡够8小时”作为健康信条,有些人甚至每天逼迫自己一定要睡满8小时,但第二天起床后却感觉越睡越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却发现,睡够8小时可能是很多人的认知误区,“最佳睡眠时长”或许并不是8小时。

01 亚洲大型研究:7小时才是“黄金睡眠”
2021年,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重大研究改变了人们对睡眠的认知。这项研究针对32万亚洲人群,探究了睡眠时间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令人惊讶:每晚睡7小时才是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原因死亡率降至最低的“最佳睡眠”。
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率呈现出明显的“J型”关联曲线。在男性中,与7小时睡眠相比:
睡8小时全因死亡率升高9%
睡9小时全因死亡率升高18%
睡10小时全因死亡率升高43%
而对女性而言,与每晚7小时睡眠相比,多睡1小时或少睡1小时均会使全因死亡率升高。

02 破除迷思:8小时睡眠并非普适标准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主任医师安建雄指出,8小时只是一个平均值,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
检验睡眠够不够的标准,不是看睡了几个小时,而是第二天觉醒的状态。
就算前一天睡的时间不长,但睡得很香,第二天起来神清气爽、头脑清晰、精力充沛,就说明睡眠已满足身体需求。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和睡眠研究学会的联合共识也表明,健康成年人只要每晚有规律地睡7个小时及以上,就可以保持最佳健康状态。
睡眠需求其实因人而异,有人天生需要9小时,有人7小时就足够。

03 睡多了反而伤身?那些被忽略的睡眠真相
令人惊讶的是,睡眠过多也会增加死亡风险。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柳叶刀·健康长寿》的一项大型中国人群随访数据显示,每日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风险提升18.3%,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上升12.5%。
相反,每晚睡6-7小时,且白天精神良好的老年人,认知能力与身体健康的表现最佳。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老年人健康睡眠核心信息(2023年版)》明确建议:65岁及以上健康老人的推荐睡眠时长为6-7小时。

04 睡眠质量>睡眠时长:隐性睡眠剥夺的危害
2025年6月发表在《Health Data Science》的一项突破性研究,对88,461名成年人进行了客观睡眠监测,揭示了更令人担忧的真相:我们可能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睡眠状态。
研究中约21.67%自认为“睡够8小时”的人,实际睡眠时长被加速度计证实不足6小时。这群“假长睡眠者”的健康状况尤为令人担忧:
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54%。
抑郁症风险增加79%。
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重要。良好的睡眠质量通常表现为三个标准:
入睡时间在30分钟以内
夜间醒来的次数不超过3次,且醒来后能在20分钟内再次入睡
醒来后感到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

05 睡眠节律:比“睡几小时”更重要的前沿发现
《Health Data Science》的研究还发现,睡眠节律的稳定性比睡眠时长更重要。
在172种与睡眠相关的疾病中,83种(48.3%)与睡眠节律相关,远超与睡眠时长相关的疾病。
昼夜活动差异最低的人群,患老年体弱症的风险是最高人群的3.36倍。
日间稳定性最差的人,坏疽风险增加2.61倍。
入睡时间点同样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凌晨0:30后入睡的人,罹患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风险,是23:00-23:30黄金时段入睡者的2.57倍。
这种风险的飙升,很可能与夜间肝脏关键的代谢和修复节律被强行打断密切相关。

06 跨越误区:从“被动失眠”到“主动管理睡眠”
面对这些研究结果,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对睡眠的认知。睡眠不是KPI打卡,7-9小时只是参考范围。
与其焦虑时长,不如关注清醒时的状态:白天精力充沛、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才是睡眠健康的真正标志。
2025年全国爱卫办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提倡:
保持规律的入睡和起床时间,维持稳定的生物节律
成年人推荐晚上10-11点入睡,早晨6-7点起床。
老年人推荐晚上10-11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
睡前1小时要远离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等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延长入睡时间。同时,确保睡眠环境安静、舒适、温暖和黑暗,使用遮光窗帘、耳塞或白噪音等方式,减少干扰和噪音。

一项针对8.8万人的研究带来了一个反直觉的发现:那些自认“睡得好”的人,可能正被“隐性睡眠剥夺”伤害;而熬夜、作息紊乱带来的风险,比想象中更广泛——从心脏病到肝病都可能找上门。
睡眠不是KPI打卡,7-9小时只是参考范围。与其焦虑时长,不如关注清醒时的状态:白天精力充沛、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才是睡眠健康的真正标志。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