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千万粉美食博主“特别乌啦啦”在郑州一家街边小店品尝了一道名为“炒八掺”的河南特色小吃。这道菜由八种主食混合爆炒而成,在乌啦啦的推荐下迅速走红,吸引大量食客慕名而来。店铺门前排起长队,有人甘愿等候数小时,甚至有人驱车40公里专程前来品尝。还有江苏大哥开10小时车、山西游客驱车500公里专程打卡,海南夫妻干脆坐飞机来郑州,丈夫称“哄老婆开心值得”。
有市民表示,为了吃到这个美食,排了两个小时的队,享受的是那份热闹和氛围。但也有人认为,专门跑过去排队吃并不值得。如今生意火爆,老板从清晨忙到深夜,铁勺几乎不停,被网友调侃“抡出火星子”。为应对客流,小店实行“一人限购两份”政策。每份售价12元,加量不加价;周末还主动下调1元。老板朴实地说:“能照顾就照顾点,都是打工人在外面不容易。”
“炒八掺”源于河南“两掺文化”的升级,本质是多种主食的混合爆炒。虽名为“八掺”,实际食材组合灵活,常见包括凉皮、米皮、牛筋面、擀面皮、炒面、炒饼、面筋、热干面等。通过不同质地主食的碰撞,形成筋道、焦香、脆爽的多重口感。
炒八掺的爆红,反映了河南“万物皆可掺”的饮食哲学。在这片中原沃土上,“掺”不仅是简单的混合,更是兼容并包的生活智慧。最经典的莫过于“两掺儿”,例如胡辣汤掺豆腐脑。豆腐脑的细腻、清淡与胡辣汤的嚼劲、辛辣交织在一起,带来丰富的口感。
在河南,只要你敢说,啥都可以掺。除了胡辣汤掺豆腐脑,还有米线掺麻辣烫、米皮凉皮两掺儿、土豆粉刀削面两掺儿、粉浆面条热豆腐两掺儿、甚至牛肉汤羊肉汤烩面两掺儿等。这种“掺”的哲学早已渗透进河南人的生活,体现了平衡智慧。
近年来,流量经济下诞生了不少美食小摊主。江西鸡排哥凭借夸张吆喝走红,摊位前排起百米长队;国庆期间郑州“人生的意义”小吃店因店名爆火,人群排起长龙。这场流量狂欢背后也藏着隐忧,对摊主而言,食材成本暴涨、人力支出增加,可能会流失核心的街坊客群。对食客而言,“打卡大于口味”的心态往往带来体验落差。对城市而言,突发客流可能产生交通堵塞等问题。
但网红效应并非全是弊端。炒八掺的爆火让附近的其他摊主也沾了光,带活了整条街的烟火气,提升了郑州的城市好感度。然而,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文旅价值。郑州的“炒八掺”能火这么多年,最初靠的是街坊认可的口感。它能否走得更远,取决于爆红后是否还能守住那份食材本真。品质与温度远比流量更重要。
从胡辣汤两掺到炒八掺,河南人的“掺文化”告诉我们:美食的真谛在于兼容并包的智慧。而网红经济的可持续之道在于让流量回归品质。毕竟,食客为一碗味道赴一座城,图的是舌尖的满足,而非朋友圈的素材。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大象新闻,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