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外卖背后藏着多少秘密?冷冻肉提前腌制、地址漂移、品质双标...市场监管新规即将终结这场'幽灵外卖'游戏,透明与诚信才是万亿市场的未来。
一份看似普通的外卖,可能来自一个你从未见过的厨房;一条热闹外卖街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不敢示人的秘密。
“供堂食的烤串,羊肉当天现宰,蔬菜清洗干净;而外卖则统一使用冷冻肉,先油炸再电烤,8分钟内即可完成从接单到打包的全流程。”一家烤串店老板直言不讳地说道。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坦言冷冻肉提前腌制,加了不少香料,就算配送后口感变差,“顾客一般也吃不出来”。
这是时下不少饭店堂食与外卖“两副面孔”的真实写照。

01 外卖乱象:照片里的堂食,现实中的幽灵
在深圳市龙华区,一家名为“egggoing蛋治(壹方天地店)”的西式快餐店在京东外卖平台标注为“堂食餐厅”,并上传了精致的堂食场所图片。
但按图索骥的记者发现,该店实际位于约两公里外的融创智汇大厦。
到店后,记者发现所谓的“堂食区”仅是门口几张员工自用的桌椅,店员坦言“不太干净”,建议记者到隔壁奶茶店用餐。而这家店在三个外卖平台上竟然使用了三套不同的门店图片。
同样在龙华区,一家名为“邻家好饭菜”的店铺在京东平台上传的“堂食区域”图片,与现场环境完全不同。
细看图片细节,墙上菜单显示为“潮汕牛肉粿条”,而该店外卖菜单上并无此菜品。这家店仅在京东平台上线,仿佛专为外卖而生的“虚拟餐厅”。
在福田区市民中心地铁站周边,记者发现了一处典型的外卖聚集地——几乎所有店铺都位于一条长过道两侧,没有任何可供堂食的空间。
然而在京东平台上,它们无一例外地被标注为“堂食餐厅”。

02 监管出手:无堂食标识即将强制亮相
针对这些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在2025年10月16日起草了《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份《规定》提出了一个关键措施:平台应对无堂食商家加专属标识。
根据新规,平台提供者应当在平台餐饮服务提供者列表页面首页以及不提供堂食服务的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主页面对无堂食外卖提供者加注“无堂食”标识。
同时,《规定》还要求网店招牌名称应当与实体经营门店招牌名称一致,取餐地址与经营资质载明的经营场所一致,这将有效防止地址“漂移”现象。
此外,《规定》还明确推行“一证一店”模式,禁止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使用同一经营资质在同一平台开设多家网店。
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强化信息透明度,防止“幽灵外卖”现象,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03 双标真相:价格相同,品质却暗藏玄机
商家为何要在堂食和外卖上搞“双标”?背后是压缩成本的算计。
除了在食材上有鲜肉、冻肉之分,一些饭店在油品、分量和价格上也搞起了“双标”——堂食炒菜用花生油,外卖则用调和油;堂食米饭用新米,外卖用陈米。
更令人气愤的是,即便是同样的价格,外卖的分量却因打包盒的“猫腻”而“缩水”;而加上配送费、打包费等,外卖的价格甚至还高于堂食。
商家之所以敢这么操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仗着外卖消费者不在现场、看不到后厨,难以直观对比堂食和外卖的区别。
而且消费者取证难、维权难,这让他们更加有恃无恐。

04 突围之路:透明与诚信才是正途
对于万亿元的外卖市场而言,规范经营已成当务之急。
据了解,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45亿人,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平均每天花在外卖上的消费近33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各地已经开始探索有效的监管方式。
广东省广州市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市民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食品制作过程。
重庆市则出台了全国首个聚焦“无堂食外卖”全链条服务的团体标准《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
浙江省推行“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组团式管理模式”,通过整合监管、街道和管理方三方力量,对自然形成的脏乱差聚集区进行整体改造提升。
对商家来说,坚持品质才有真正的竞争力,坚守诚信才是发展的正道。能留住客人的,从来不是算计和糊弄。
与其给堂食、外卖设定双重标准,不如把心思花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走进深圳景华新村,狭窄的巷道两侧密布着专攻外卖的小店。一家门店的店员正同时处理着三个平台的订单,身后的料理台上摆满了待送的餐盒。这里没有招牌,没有座位,只有匆匆来往的骑手。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新规会影响生意时,他头也不抬地说:“大不了换个地方,换个名字,重新开始。”
而在不远处的高档商场里,一家有实体店面的老板则对新规表示欢迎:“这能区分正规军和游击队,对我们来说是好事。”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