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西藏高原,约20头藏马熊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60%的目击事件发生在人类居住区周边。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导致传统食物锐减,垃圾成为熊类的"能量补给站"。短期需智能驱熊装置,中期建无害化处理站,长期修复栖息地。阿里地区"社区护熊员"制度使人熊冲突下降62%。
夜幕下的西藏高原,一场令人揪心的场景正在垃圾填埋场悄然上演。

9月6日,一段由网友拍摄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约20余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马熊,正成群结队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镜头中,这些本该在荒野中自由驰骋的猛兽,此刻却将前爪深埋于人类的生活垃圾中,塑料包装袋与腐败食物残渣在它们的毛发间粘连,刺目的车灯照射下,熊群时而警觉抬头,又迅速低头继续这场无奈的"觅食竞赛"。

藏马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棕熊亚种,自古被藏族同胞奉为"雪山神灵"。它们本应以高原鼠兔、旱獭为食,偶尔采食浆果和植物根茎,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顶级捕食者的关键角色。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张,这种体重可达400公斤的庞然大物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西藏林业和草原局2024年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区藏马熊目击事件中,接近60%发生在人类居住区周边,其中垃圾场觅食行为占比高达43%,较五年前增长近三倍。

记者调查发现,事发垃圾场位于那曲市色尼区郊外,距离最近的熊类栖息地仅12公里。当地环卫工人扎西顿珠透露:"从去年开始,几乎每周都能见到熊群,它们特别钟意厨余垃圾,有时候连柴油发电机的轰鸣都吓不走。"
这种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高原草场退化,传统食物来源锐减;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速使得人类生活垃圾激增,其中富含高热量的废弃食品成为熊类眼中的"能量补给站"。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习性的改变正在形成代际传递——西藏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的红外相机曾记录到母熊带着幼崽系统性地翻检垃圾箱的画面。面对这一复杂问题,需要构建多层次解决方案体系。短期应急措施包括:在垃圾场周边部署带有GPS定位的智能驱熊装置、推广防熊垃圾存储箱;中期应加快高原无害化垃圾处理站建设,建立厨余垃圾专门收运体系;长期则需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修复熊类栖息地。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地区推行的"社区护熊员"制度已初见成效——当地培训牧民使用脉冲信号灯驱熊,同时设立野生动物预警系统,使人熊冲突事件同比下降62%。#热点观察家#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