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林永健在《人民日报》撰文,文中提到某些顶流演员排场很大,自带“编剧团队”进组,随时准备给剧本“动手术”。

这是一个近期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林永健作为一名德艺双馨、深受观众喜爱的资深演员,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样的评论,分量很重,直接指向了行业内一个长期存在但未被公开点名批评的乱象。
一、事件核心:林永健说了什么?
林永健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主要谈的是演员的“艺德”问题。他批评的现象包括:
1. 排场过大: 某些演员出行带着庞大的助理、保镖、化妆师团队,前呼后拥,场面夸张。
2. 自带“编剧团队”进组: 这是批评的重点。他指出有些“顶流”演员会自带编剧,其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创作,而是为了随时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利益(比如加戏、突出个人光环、修改人设以维持“完美形象”等)来修改剧本,给原创剧本“动手术”。
3. 缺乏对创作的敬畏: 这种行为破坏了剧本的完整性、艺术性和逻辑性,是对编剧、导演以及其他演员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损害了整部作品的质量。

二、网友反应与猜测:“都有谁?”
林永健的文章一出,立刻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赞同,并开始猜测他口中的“顶流演员”究竟是谁。由于林永健没有点名,网友的猜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线索和过往的业内传闻:
网友猜测的主要方向:
1. 有“戏霸”传闻或曾被爆料过喜欢改戏的演员:
·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某些顶流明星在剧组拥有“绝对话语权”,甚至会指定合作演员、干预剪辑等传闻。这些演员的粉丝和团队通常非常强势。
· 一些编剧和业内人士曾在私下或半公开场合抱怨过,某些演员的团队会提出大量修改意见,导致剧本面目全非。
2. 出演的剧集出现“剧情魔改”、人设前后矛盾或“注水”情况的作品:
· 很多观众会发现,有些剧集开头精彩,但到了中后期剧情崩塌,逻辑不通。或者某个配角的戏份异常得多,甚至压过了主线。这些情况常常被怀疑是演员自带编剧“加戏”的结果。
· 特别是那种“大男主”或“大女主”剧,如果主角光环过强,所有角色都为其服务,情节为了衬托主角而变得不合逻辑,也容易引发此类联想。
3. 近期有作品播出、且争议较大的顶流明星:
· 网友会结合近期播出的剧集,将炮火对准那些演技备受争议,但资源却非常好的流量演员。
需要强调的是: 所有这些都停留在网友猜测层面,没有任何官方或实锤证据指向具体的某位演员。林永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挂人”,而是为了批判这一普遍现象,促进行业反思。

三、现象背后的行业问题
林永健批评的这个问题,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影视行业几个深层次的顽疾:
1. “流量为王”的畸形生态: 资本和平台过度依赖“顶流”演员的粉丝效应来保证收视率和播放量,导致演员话语权过大,甚至凌驾于创作之上。
2. 编剧地位低下: 在很多项目中,编剧的原创权和尊严得不到保障,可以被资方、平台、演员随意修改,导致作品艺术性丧失。
3. 快餐式生产: 影视剧制作周期被极度压缩,为了赶工和迎合市场,不重视剧本打磨,反而寄希望于明星的“魔改”来快速变现。
4. 艺德缺失: 部分年轻演员缺乏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更关注个人形象和利益,而非作品整体质量。
总结
林永健的发言,可以看作是一次来自行业内部的、严肃的“敲打”。他代表的是一种倡导专业、敬业和尊重创作规律的传统价值观。
· 他批评的是一种现象,而非特指某一个人。 网友的“对号入座”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 这件事引发了公众对影视行业“艺德”和创作环境的又一次大讨论。 大家苦“流量明星”和“魔改剧本”久矣,资深演员的发声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 要改变这一现状, 需要从行业顶层设计、资本导向、以及演员自身修养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重新树立“戏比天大”的专业精神。
至于“都有谁”这个问题,或许永远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有力警示。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热点追踪巴巴,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