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充电宝3C认证将全面失效”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冲上热搜榜单。报道中声称,随着“史上最严”充电宝安全标准曝光,原有的3C认证规定将全面失效,近七成现有产能面临淘汰。
这则消息立刻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担心自己刚买不久的充电宝是否会因此无法使用或携带乘坐飞机。

01 官方回应:谣言与真相
面对网络上的热议与用户的担忧,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在11月25日通过其微信公众号“锂电标准化”发布了《关于移动电源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工作进展的说明》,对不实消息进行了澄清。
该院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的牵头制定单位,在说明中明确指出:
“对于消费者已经购买的已经获得CCC认证的移动电源产品,本标准发布后将不受影响,消费者可以继续持有和使用。”
这意味着,消费者手中已经获得3C认证的充电宝并不会因新标准的出台而失效,可以继续安心使用。

02 新标准进展:时间未定,将有过渡期
针对媒体报道中提到的《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2026年2月正式发布,同年6月起实施”的说法,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在说明中表示,这一时间节点尚未确定。
按照惯例,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后的过渡期一般为6至12个月,本标准会根据各方建议选择合适的过渡期后实施。
该移动电源标准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尚未定稿。标准制定过程中会综合考虑产业界和消费者的呼声,同时进行大量行业调研和专家研讨。
并且组织企业和实验室进行充分试验验证,还会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标准的技术内容科学、合理、可行。

03 充电宝的空中大门:认证产品仍可登机
对于经常出行的用户来说,充电宝能否带上飞机是关注焦点。对此,官方也给出了明确答复。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已获3C认证的充电宝仍可携带登机。实际上,中国民航局自今年6月28日起就已经开始执行相关规定。
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除了3C认证要求外,民航规定还明确:
充电宝必须在手提行李中携带或随身携带,严禁托运;
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无需航空公司批准;
额定能量超过100Wh但不超过160Wh,需经航空公司批准;
严禁携带额定能量超过160Wh的充电宝。

04 行业震荡:安全风暴背后的供应链问题
这场关于3C认证的谣言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与今年充电宝行业经历的一系列安全风暴密切相关。
2025年6月以来,罗马仕、安克创新等知名充电宝品牌相继发布召回公告,分别召回数十万台存在安全隐患的移动电源。
这些安全隐患的源头直指上游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
调查发现,该供应商在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中,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可能导致极少数产品在长期循环使用后隔膜绝缘失效,引发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
截至目前,安普瑞斯公司的70余项3C认证已被暂停或撤销,波及多家知名充电宝品牌。

05 最严新标:行业洗牌在即
尽管已获3C认证的产品可以继续使用,但即将出台的《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确实被称为“史上最严”标准,对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介绍,新规范在整机、线路板及电池等几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规范明确了移动电源额定容量的标识和测试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理虚标问题。”
“还对移动电源产品的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误操作等安全试验提出了严格要求。”
在电池安全方面,新规要求电池在135℃±2℃的高温环境下持续60分钟应不起火、不爆炸。
一家充电宝生产厂家的负责人透露,目前生产企业特别关注新规中关于电池的安全要求。
“热滥用跟针刺这两个要求是比较高的,成了门槛,但是一些有技术能力的厂商是可以做到的”

06 消费者何去何从:安心使用,注意安全
对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还是手中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专家建议,无论新规如何变化,正确使用充电宝才是确保安全的关键。
官方提醒用户注意以下安全使用细节:
移动电源充满电后,应及时结束充电状态,避免过充;
使用手机打电话过程中,应避免同时使用移动电源给手机充电;
移动电源和被充电设备发生过热现象,应及时结束充电;
不要将移动电源放置在车内,阳光直射易引起爆炸;
移动电源出现鼓胀、漏液等情况不要擅自拆解,禁止继续使用。

未来,随着新国标的正式发布,充电宝行业将从价格竞争转向安全性能与技术创新为主导的价值竞争。行业可能会经历一轮洗牌,一些无法满足新标准技术要求的小型组装厂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而对你我这样的普通用户而言,无论标准如何升级,手中那颗已经获得3C认证的充电宝依然可以安心使用,继续为我们的移动生活保驾护航。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