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辽宁、陕西、广东等地的选美赛事选出的冠军在网络上引起争议。特别是广东地区的选美冠军,因为看上去年龄偏大、体态臃肿,遭到不少网友质疑。对此,赛事组委会解释称,该冠军只是“工作人员发错奖杯”的乌龙主角,实际获奖项目为独立赛事“世界夫人太太全球大赛大湾区总决赛”的“最佳影视潜质奖”。
然而,这种解释并未平息质疑。现场图片显示,冠军手中的证书是无姓名、无编号的“通用款”,像是街边打印店批量生产的道具,这引发了公众对赛事公平透明度的质疑,甚至有人猜测存在资本操控和利益交换。此类事件频发,显示出选美赛事的公信力正在下滑。背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选美赛事的“通货膨胀”。曾经,“世界小姐”“环球小姐”等选美赛事代表着优雅与魅力,不仅带动当地经济,还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但这些正规选美赛事都有严格的评选标准和规则,不可能速成。
如今,越来越多的赛事为了吸引选手和赞助商,在短期内捞钱,挂上各种夸张名号匆匆上马。主办方资质成疑,办赛过程混乱,最终不仅导致负面结果,也不断稀释了选美赛事的含金量。许多网友并不是要嘲笑某位选美冠军,而是对这类“草台班子”式赛事表示反感。
在多元化审美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选美比赛的精神内核显得有些尴尬和过时。一些赛事为了自救,开始强调参赛选手的多元背景和多样外形,试图表现比赛的包容与进步。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选美赛事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才是这个时代的美?
这个问题反映了某些审美悖论:我们一边批判颜值至上,一边仍为颜值倾倒;一边倡导不被年龄定义,一边又崇尚青春常驻;一边高呼审美多元,一边对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女性缺乏宽容。更深层而言,这是价值坐标的迷失。当“美”可以被量化为三围数字、简化为才艺展示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美”的完整感知。真正的美应当超越皮相之争,涵涉气质、智慧、品格与生命力的多维展现。健康的审美生态需要打破“颜值即正义”的单向度评判,在尊重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重建与时代精神共鸣的审美体系。
让真正的“美”回归,意味着不再将女性置于被审视的客体位置,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审美的主体,在各自的生命轨迹中诠释美的多元可能。选美赛事应与时同行,展现乃至推动这种变迁。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潮新闻客户端,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