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厕所隔间门上,一张写着“同城约会”“上门服务”的小广告,配着一个清晰的二维码,似乎在向疲惫孤独的人们招手。这只是无数公共空间里常见的一幕,却让长沙的何先生在一夜之间损失了11万余元。
从好奇地扫描二维码,到被骗走巨额钱财,何先生不仅银行卡被榨干,甚至还在诈骗分子的远程操控下进行了近4万元的消费。而这一切的起点,仅仅是38元的“会员费”。

01 骗局启程:厕所隔间里的“甜蜜陷阱”
一切发生在10月28日中午,长沙市望城区的一个公共厕所内。何先生如厕时,隔间墙上的一张“同城约会”小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扫描了广告上的二维码。
页面跳转到一个APP下载链接,何先生按照提示下载并注册了账号。很快,就有“客服”主动联系他,并发来大量女性照片,声称只需支付38元会员费,就能安排见面。
这个低得离谱的价格让何先生动了心。他支付了38元,随后客服表示需要完成“三次认证”,每次需缴纳几百元不等的费用。
在前两次缴费后,何先生竟然真的收到了所谓的“返现”。这点小利让他彻底放下戒备。

02 陷阱收紧:从38元到11万元的跨越
当何先生进行第三次认证,支付1453元后,系统突然弹出提示:“操作失误,账户锁定”。
客服随即表示,需要缴纳6000元“激活费”才能解锁账户,并承诺所有资金会“连本带利返还”。
为了追回前面的投入,何先生继续转账。这正是诈骗分子利用的“沉没成本心理”——受害者已经投入一定成本后,会为避免前期损失而继续投入更多资源,即使后续投入并不合理。
在后续操作中,客服又以“操作失误”为由,要求何先生购买面值2万元的购物卡并提交卡密。
更离谱的是,对方还让他开启“屏幕共享”,理由是“协助提现”。共享之后,诈骗分子直接操控他的手机,完成了近4万元的消费。
直到客服要求再交4.9万元“保证金”,何先生才终于醒悟,选择报警。此时,他已被骗走11万余元。

03 不只是个例:全国蔓延的“艳遇”诈骗模式
何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类似的“艳遇”诈骗正在全国范围内上演,只是形式和场景略有不同。
在上海,曹先生在一夜视频裸聊后,对方突然发来刚刚录制的隐私画面及他的通讯录截图,威胁道:“不乖乖听话,这些精彩画面马上发遍你所有亲友!”
为保全颜面,他被迫屈服,在骗子远程监视下连续支付9笔订单,总计高达44964元。
幸运的是,曹先生及时报警,警方通过紧急止付,成功冻结了涉案交易。至8月8日,9笔订单款项共计44964元已全部原路返还至曹先生账户。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63岁的男子斯科特·科尔向媒体透露,自己15年来一直被不法分子盗用照片在全球实施“网络恋爱诈骗”,已导致数百名女性上当。
骗子总让受害者以为自己是对方唯一的依靠,而一些人确实因此上当。
有些聊天会持续好几个月才开始谈钱,但最终这些“假罗密欧”都会以某个需要数千美元的意外为借口向受害者伸手要钱。

04 诈骗剧本:为什么高知人群也会上当?
这些诈骗案件背后,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心理操纵流程。
诈骗分子通过精准“画像”,结合大数据分析,在特定人群中进行广告投放。这不仅是一场心理操控,更是一种“精准收割”。
根据多地公安通报,这类“情色+返利”诈骗的受害者,多为90后男性以及35岁至50岁之间的中年男性。
他们大多独居、单身或离异,生活状态相对孤立,情感空缺明显。
这类人群在遭遇“艳遇式”广告时,更容易产生情绪上的依赖和心理投射,进而降低防范意识。
尤其在夜间、节假日、工作压力大或情绪低落时,更容易成为精准诈骗的目标。
从技术层面看,这类涉诈APP并不在正规应用商店上线,只能通过二维码或链接下载。
表面上看,它与常见的交友软件无异,界面干净、操作流畅,甚至还有客服在线聊天功能。
实际上,这些APP的“返现”“解锁”“提现”等功能,早已被写入固定脚本。受害人的操作行为全部可被后台监控,并按照预设流程引导转账。
更可怕的是,部分APP还内嵌远程控制功能。一旦受害人开启屏幕共享,诈骗分子就能实时操作其手机或电脑,完成支付、转账、提交验证码等操作,完全绕过了用户本人。

05 杀猪盘、冒充好友:情感诈骗的多样面孔
类似的情感诈骗案件正以多种形式出现,不断翻新手法。
在甘肃白银,一起婚恋诈骗案中,柴某在直播间与自称未婚女士的柴某相互添加好友后,感情逐渐升温。
确定“恋爱”关系不到10天,柴某便以办理信用卡、偿还房贷、欠同事钱等理由向董某索要钱财。
至双方商定结婚事宜之时,柴某已骗取董某11.3万余元。
为骗取更高额的彩礼,柴某甚至租赁了一套公寓,又通过微信群招募祝某、荆某夫妇假扮自己的父母。
这种精心策划“演员家庭”的犯罪模式也对社会诚信基础构成挑战。
而在天津,居民元先生在网上购买保健品时结识了卖家李某。线下二人见面后最终确立了恋人关系。
然而,确立恋爱关系后,李某便开始以“家里人突发车祸急需手术费”“亲属重病需要治疗费”等理由,频频向元先生索要钱财。
出于对“恋人”的关心和信任,元先生先后转款190余万元。

06 防范之道: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从警方已破获的案件来看,这类“同城约会”类诈骗广告频繁出现在共享单车座垫下、车后视镜、小区电梯口、地铁站出口、学校周边等公共场所。
这些卡片成本低,传播快,尤其在夜间和节假日投放更为集中。
背后通常是有专人负责发放,按区域分工,甚至能通过微信收图打卡,领取“投放工资”。
警方提醒公众,为避免成为诈骗受害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洁身自好,远离诱惑! 不浏览色情网站,不下载来源不明的APP。任何以“裸聊”“特殊服务”为名的网络招嫖都是诈骗!
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艳遇”和“返利”!所有“刷单返利”“做任务返现”,尤其是结合色情诱导的,都是诈骗!
“账户冻结”是经典诈骗话术!凡是自称客服、平台人员,以“操作失误”“账户异常”“涉嫌违法”等理由要求你转账“解冻”“验证”的,一律是诈骗!
绝不向陌生账户转账!

诈骗分子利用的从来不是技术漏洞,而是人性的弱点——孤独、好奇、贪婪和不愿承认错误的固执。
从上海曹先生的一夜“艳遇”到美国斯科特·科尔被盗用照片15年,从厕所隔间的小广告到屏幕上楚楚动人的“恋人”,骗局形式各异,但核心始终未变:利用情感空缺,实施精准诈骗。
当我们刷到下一个诱惑广告,或是在孤独时刻收到陌生人的热情问候,不妨先问自己:屏幕那头,究竟是一场美丽的邂逅,还是又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