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11月5日0时,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36天,创下史上最长纪录。自9月30日国会未能通过任何一项临时拨款法案以来,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医保补贴等核心议题上僵持不下,导致参议院在过去一个多月里经历了14次投票失败。
随着“停摆”时间的延长,其代价从普通人的生活蔓延到美国的宏观经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警告,预计今年四季度美国实际GDP的年增长率将下降一至两个百分点。目前,三大关键压力点——空中交通濒临瘫痪、4200万民众的食品券停发以及迫在眉睫的军饷支付危机——正迫使双方重新考虑谈判。
美国联邦政府的运作依赖于国会每年通过的12项常规拨款法案。然而,由于党派分歧日益尖锐,这一常规流程早已名存实亡,“临时拨款法案”成了避免政府“停摆”的常态化手段。早在春夏之交,两党就在医保补贴、对外援助和移民执法经费等议题上陷入拉锯。进入9月,众议院共和党人试图通过一项不附加任何额外条件的“干净”CR,意图将政府资金维持到11月21日。民主党则坚持必须包含对《平价医疗法案》中增强型补贴条款的延长。面对民主党的坚守,共和党方面陷入了被动。
“停摆”期间,参议院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民主党参议员杰夫·默克利进行了长达22小时36分钟的演讲,创下了现代参议院史上第三长的发言纪录。真正的“停摆”根源在于“阻挠议事”这一程序工具。参议院规则允许议员进行无限时辩论,除非有至少7名民主党人的支持,拨款法案就无法迈过60票的程序性门槛。民主党正是利用这一点要求在法案中附加延长《平价医疗法案》补贴等条件,造成了当前的僵局。
政府“停摆”的经济代价日益清晰且沉重。CBO预测,若“停摆”持续六周,2025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年化增速将被拉低1.5个百分点;若持续八周,增速下滑将达到2.0个百分点。这些损失并非都能在政府重开后完全弥补。高盛分析师指出,本次“停摆”的波及范围比以往更广泛,几乎是全面性的资金断供,因此其经济冲击也将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
金融市场也受到严重影响。美股市场遭遇大规模抛售,风险资产遭遇抛售。美国财政部过去三周在美联储的一般账户余额急剧膨胀,达到1万亿美元。这种大规模的流动性抽取,其紧缩效应堪比数次加息。另外,“停摆”期间美国政府新增债务超过6000亿美元。
现实世界的压力不断累积,迫使两党必须认真考虑妥协方案。首先是航空系统,约1.3万名空中交通管制员和5万名运输安全管理局职员被迫无薪工作,导致全美多地机场出现大规模航班延误和取消。其次是民生危机,覆盖全美约4200万民众的“补充营养援助计划”因资金耗尽而暂停发放福利金。最后,美军士兵的工资发放也迫在眉睫,尽管特朗普政府通过调用非常规手段勉强确保了部分军饷发放,但这终究是权宜之计。
高盛认为,这场创纪录的政府“停摆”已近尾声,最有可能结束的时间窗口是在11月第二周前后。科林·安德森则给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日期——11月16日。他认为这是政府最早可能重开的现实预测。最终,民主党大概率会拿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即延长医保补贴,但这种胜利可能不是永久性的。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