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重阳糕与酒香咖啡版的碰撞,非遗传承人刘猛说:‘传承不能守旧,创新不能丢魂。’今年重阳节,从甜咸大战到健康改良,从云登高到天价菌菇,这场舌尖上的变革正重新定义传统与现代的边界。
重阳糕的糖油之争、菌菇炖汤的天价风波、地域口味的甜咸大战,今年重阳节餐桌上的冲突与变革,远超我们想象。
每年重阳节,南京路步行街上的老字号沈大成总店都会排起长队,每个窗口人流不断。但今年,队伍中争吵的声音格外响亮。
“这才是正宗的重阳糕,你们那些花里胡哨的算什么传统!”一位老人举着传统原味重阳糕,向前面正在购买酒香咖啡重阳糕的年轻人抱怨。
年轻人转身反驳:“爷爷奶奶血糖高,传统重阳糕太甜,这种减糖版更适合!”
这样的场景,在今年重阳节的多个城市同时上演。

01 老字号突围:当重阳糕穿上新外衣
在泰安的老字号得膳斋,一场关于重阳糕点的革新已悄然进行了两年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猛并非艺术科班出身,却为打造理想中的重阳糕点特地报了美术班。
“产品就像木桶,其他板再长,创新这块短了,还谈什么好产品?”刘猛指着一款“五岳独尊”糕点说,“你看,寥寥几笔,泰山的气韵就出来了。”
模具制作方面,仓库里淘汰的模具不下二十套,刘猛前后换了五家3D打印工厂,才打磨出满意的模具。
在上海,老字号们也在重阳糕创新上费尽心思。沈大成推出了酒香咖啡重阳糕和薄荷核桃重阳糕。沈大成糕团部经理、上海市非遗传承人沈晓龙解释:“酒香咖啡重阳糕的做法是两种糕结合,一种是太白拉糕的做法和重阳糕做法结合在一起。”
新雅粤菜馆则推出了鸡头米重阳糕和松仁重阳糕。行政总厨黄任康透露:“我们的松仁重阳糕主要是松仁,还有红枣、核桃仁、枸杞子,里面适当地放了一点油膘,最主要是使其吃口更加软糯香滑。”
大富贵总店更是将重阳糕做出了蛋糕的感觉,新研发的“南瓜芋泥重阳糕”与“紫薯黑米重阳糕”,让不少市民直呼“分不清是蛋糕还是重阳糕”。

02 地域之争:甜咸大战背后的文化冲突
在广东,一场关于传统特产的口水战正在社交媒体上发酵。“西樵大饼咬着像嚼干纸片,咽下去得配半杯水!”
来自浙江的网友“小夏”抱怨:“第一次吃西樵大饼,刚买时还觉得松软,放了一天就变得干硬,咬下去粉末直掉,咽的时候感觉有小石子卡喉咙。”
江苏网友“阿泽”则吐槽云片糕:“虽然薄如蝉翼,但一点湿润感都没有,嚼完嘴巴发涩,必须就着茶才能吞下去。”
广东著名食评人劳毅波为这些“难吃特产”辩护:西樵大饼起源于明朝,当时吏部尚书方献夫为赶早朝,用西樵山泉水和面团制成大饼。
“过去珠三角水路运输发达,商贩、船工经常需要长途奔波,西樵大饼干硬的质地能有效避免变质,成为他们‘路上的干粮’。”
在台湾,猪隻禁令的延长让重阳节祭祖出现了“三牲缺猪”的难题。市场供应链掀起一波“抢肉潮”,环南市场鸡肉摊商坦言,近几天来客数暴增2倍。
全联、家乐福与爱买紧急补货,并計畫释出冷冻猪肉应急。有业者担忧,在禁令延长与重阳节将至的双重压力下,冷藏猪肉恐提前售罄。

03 养生潮流:健康与传统的艰难平衡
今年重阳节,养生成为首要主题。北京多家老字号和知名餐饮企业不约而同地推出了适合老人的健康菜品。
北京华天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旗下老字号门店每年都会推出特色活动。 “例如同和居、同春园等老字号的经典菜品都面向老人推出了优惠折扣,惠丰饺子楼等将向持养老助餐卡到店就餐的顾客赠送桂花莲藕粥。”
全聚德集团旗下仿膳、丰泽园及四川饭店三大老字号餐饮品牌推出了“岁月滋味,重阳暖家宴·寿宴庆安康”主题活动。
活动期间,三大品牌各门店均上线“重阳暖家宴”专属套餐,“品牌特色”“易消化、少盐少油、软糯不硬”等都是套餐菜品的标准。
护国寺小吃总店经理张猛告诉新京报记者,除了经典的寿桃和重阳糕,门店今年新推出了豆沙、枣泥、奶黄3种馅料的重阳饼。
从9月初起,门店就陆续接到重阳节订单,这反映了市场对健康重阳食品的强劲需求。
在宝山举行的非遗“食”刻重阳系列活动上,红烧鮰鱼、罗泾四喜风糕点、罗店草头塌饼、罗店鱼圆等经典非遗美食齐聚一堂。
活动还首次推出《宝山非遗美食指南》,联手多家商铺为消费者提供专属消费优惠,努力打通文化展示与消费转化的关键环节。

04 价格争议:天价菜品与平民美食的碰撞
在湖南常德,一场关于重阳菌的价格争议引发了广泛关注。有消费者投诉称,在柳叶湖榶巢农家小院用餐时,一道“肉片炖重阳菌”被要价258元/份。
消费者质疑:“重阳菌市场零售才20元一斤,价高离谱!菜品成本不足50元,暴利惊人。”
事后调查却出现了反转。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调查后发现,该店销售的重阳菌购进单价为90元/斤。
考虑到野生菌类季节性供应特点、人工清洗加工成本及合理利润空间,该定价属于市场调节范围内,暂未发现恶意哄抬价格行为。
这一事件反映了重阳节期间特色食材的市场价格波动,也揭示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相比之下,老字号的重阳糕价格则相对亲民。沈大成、新雅等老字号的重阳糕虽然不断创新,但价格依然保持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内,让这一传统节日美食不至于脱离平民餐桌。

05 情感与商业: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
今年重阳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云登高” 的流行。据媒体报道,一个90后姑娘在工位上打开“云登高”小程序,点了一下“开始”,屏幕里她爸在黄山台阶上喘气。
她同步在手机里爬楼梯,俩人谁都没说话,但弹幕里飘满了“爸,再走两步就到观景台了”。
这事儿上周火了,50万人跟他们一样,用手机替不能爬山的爸妈登了高。
重阳节礼品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美团上重阳节那天羊肉外卖涨得离谱,而南方人买的是菊花茶。
抖音上一搜“重阳养生茶”,视频里全是年轻人边泡茶边念叨:“我妈说这个能明目,我买三盒,她喝不完我就天天喝。”
文旅部的数据更为实在:黄山、泰山这些地方,今年专门为老年人改了登山道,每500米一个休息椅,还有护士蹲点。
不是景区突然善良,是银发游客真掏钱了,预订量涨了65%。

在泗泾古镇非遗市集,一位特地带着父母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徐女士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以前只是看到过这些糕点,刚刚聆听了传承人的讲述,更能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底蕴,原来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商业与文化的交融,让这个重阳节的美食之争远远超越了食物本身。
得膳斋的刘猛说:“传承不能守旧,创新不能丢魂。”或许,这正是对待传统节日与美食应有的态度。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