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里的珍珠黏性强,易堵塞气道,医生警告儿童切勿边吃边玩!4岁男童因蹦床时误吸珍珠窒息身亡,家长监护与商家提示义务引热议,悲剧背后是所有人需警惕的安全盲区。
近日,浙江台州一4岁男孩因喝珍珠奶茶后蹦床被珍珠反流噎住窒息身亡。家属质疑奶茶店未张贴明显告示,未口头告知孩童不可食用。

看到这条新闻,真的让人非常痛心。一个年幼的生命因为这样的意外逝去,无论对于哪个家庭都是沉重的打击。针对“家属质疑奶茶店未张贴明显告示”以及网友的相关评论,这里梳理一下各方可能存在的责任,以及我们能从中吸取的教训。
一、根据目前多家媒体的报道事件的基本情况
· 事发经过:在浙江台州临海市杜桥镇宝龙广场,一名男童在饮用珍珠奶茶后,于游乐场的蹦床上玩耍时,被奶茶中的珍珠颗粒噎住,最终窒息身亡。男童的具体年龄,媒体报道略有不同,有3岁、3岁半和4岁几种说法。
· 家属质疑:男童家属认为,奶茶店未在店内张贴明显的安全提示,也未进行口头告知,提醒儿童不宜食用珍珠。此外,家属也对游乐场未制止携带饮品入内、现场缺乏有效急救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 奶茶店提示:有媒体记者发现,涉事奶茶店通过其点单小程序提供了安全提示,内容为“温馨提示,饮品内含小料,请勿一口吞饮,三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食用,老人儿童需监护下饮用”。

️二、法律责任如何划分
从法律角度看,这起事件的责任认定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家长/监护人:主要监护责任。律师指出,3岁儿童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家长让其边蹦跳边饮用珍珠奶茶,未有效防范风险,未能尽到监护职责。
奶茶店:提示义务是否充分。若奶茶店在产品安全(如珍珠材质、大小)上无问题,且已通过小程序进行提示,其责任可能相对较小。若珍珠存在产品质量缺陷,则需承担相应责任。
游乐场/商场:安全保障义务。包括是否制止了食物带入、事发后工作人员是否及时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等。
关于家属质疑奶茶店未在店内张贴明显告示这一点,在法律实践中,商家是否以合理方式履行了提示义务是关键。点单小程序中的提示是否能被视为已尽到责任,可能会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三、医生解读与安全提醒
这起悲剧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儿童安全的警钟。
· 为何“珍珠”危险:武汉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许涛医生解释,珍珠奶茶中的“珍珠”黏性较强,容易堵塞气道。一旦进入气管,即使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也可能因珍珠的物理特性而无法排出。
· 儿童饮食需特别注意:医生强调,不建议小朋友食用果冻、珍珠奶茶等食品,因为儿童咽喉和吞咽功能未发育完全,容易在嬉笑、跑跳时将食物“囫囵吞下”,大大增加异物吸入的风险。
· 关键原则:吃喝与玩耍分开:在吃喝东西后,一定要避免立即进行跑跳、蹦床等剧烈运动,以防食物反流导致窒息。
总结
一个生命的逝去令人惋惜。在这起事件中,监护人的首要监护责任是无法回避的。商家是否尽责,则需要看其提示是否充分到位,以及产品本身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需要照看孩子的家长,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热点追踪巴巴,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