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深圳市民用卷尺和手机记录千余条公共设施问题,获称“多管局局长”,其反映的问题常获次日修复。背后是深圳“未诉先办”机制主动发掘网络线索,整合537个民生渠道实现分钟级响应,日均处理1.4万件诉求,形成市民与政府高效互动的治理新范式。
深圳 “多管局局长”因两年发布千余条公共设施问题视频且多被快速整改走红。官方回应称,依托“未诉先办”闭环机制主动发掘民生线索,高效处置成工作常态,获网友点赞。

深圳“多管局局长”(也被网友亲切称为“卷尺哥”)的走红,以及背后深圳“未诉先办”的高效治理机制,确实非常值得点赞。这生动展现了市民与城市管理间一种宝贵的“双向奔赴”。
一、“多管局局长”其人其事
这位被称为“卷尺哥”的普通市民,在两年的时间里,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他凭借一把卷尺、一部手机,记录了超过1000个城市公共设施的细节问题,比如:
· 道路与通行问题:坑洼不平的路面、过窄的限宽柱、过陡的天桥斜坡、被截断的盲道。
· 公共设施细节:高出路面数厘米的尖锐井盖、松动的红绿灯、随时可能坠落的“危墙”、挡道的树木。
令人称奇的是,他反映的这些问题,很多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快速响应和整改,有的甚至次日就动工修复。这种“指哪修哪”的效率,让他收获了网友赠予的“多管局局长”这个幽默又充满敬意的称号。

二、 “秒整改”背后的深圳效率
“卷尺哥”的视频能获得“秒整改”的效果,其背后是深圳一整套成熟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机制在支撑。
· “@深圳-民意速办”平台:这是深圳民生诉求综合服务的核心平台,它整合了全市537个热线、网站、信箱等渠道。市民的诉求通过该平台流转,像网购下单一样可以全程追踪进度。平台注册用户超2000万,日均处理诉求约1.4万件,响应速度保持在“分钟级”。
· “未诉先办”机制:深圳的城市治理并未停留在被动接诉。从2024年初开始,相关部门会主动从40多个主流互联网平台发掘民生线索,形成从内容核实到跟踪督办的一套闭环机制。这意味着,即使市民没有直接通过官方渠道投诉,像“卷尺哥”在网络上反映的问题,也会被主动发现并立案处理。这套机制已主动发现线索17万条,并据此建立了5000多条工单进行跟踪闭环。
· 高效的执行与联动:以深圳公安“局长信箱” 为例,其运作要求“10分钟内签收来信,30分钟内联系来信人,4日内给予首次反馈”。而深圳罗湖区东门街道则建立了“1030”快速响应机制,即接到诉求后10分钟内电话联系、30分钟内核实情况,并根据诉求紧急程度分级限时办理。这种高效的执行力,确保了问题能够得到快速解决。

三、“双向奔赴”的积极意义
“卷尺哥”和深圳官方的高效互动,带来了一场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 对于市民:“卷尺哥”的评论区成了新的“民生诉求征集地”,激发了更多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
· 对于城市管理:这种互动将市民变成了城市管理的“眼睛”和“传感器”,实现了从“被动解决”到“主动作为”的治理模式升级。
· 带来的启示:这件事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清晰地表明高效、响应式的城市治理在中国现有的体制框架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治理者是否愿意放下身段,与市民共同面对问题,将市民视为城市治理的“合作伙伴”,而非“麻烦制造者”。
总而言之,“卷尺哥”的卷尺,量的不仅是道路的平整度,更是一座城市治理的精度和民生的温度。而深圳官方的“秒回应”,则量出了政府为民服务的初心和效能。这样的“多管”和“未诉先办”,值得一个大大的赞!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热点追踪巴巴,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