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子盗走法博物馆6公斤金块 团伙作案手法专业。10月21日,一名24岁的中国女子因涉嫌参与组织团伙盗窃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金块被正式起诉并羁押。被捕时,她正在企图熔化近一公斤的黄金。
9月17日,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布消息,称不明身份人员从该馆盗走了数块原生金金块。据馆方说法,此次事件造成的物质损失约60万欧元,但失窃原生金标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难以估量。
一名清洁工在9月16日早晨发现有标本失窃,据信犯罪分子于15日夜间至16日早些时候闯入行窃。监控录像显示,一名身穿黑色衣物的女子在闭馆前潜入博物馆,并隐藏在展厅内。她利用闭馆前的混乱“自锁”在馆内,这是一种常见于博物馆盗窃的手法。
凌晨1时左右,这名女子使用角磨机切割了博物馆的两扇钢制安全门。尽管切割过程发出剧烈噪音,但由于博物馆位于相对偏僻的植物园内,且凌晨时分无人注意,她的行动未被发现。切割结束后,她进入地质与矿物学画廊,直奔存放金块的玻璃展柜。
展柜采用防弹玻璃设计,安装了红外线传感器和振动警报,但嫌疑人准备充分。她取出携带的氧乙炔焊枪,火焰温度高达3000摄氏度,在几分钟内融化了玻璃。整个破坏过程仅持续不到10分钟,未触发任何警报。现场遗留的工具包括角磨机、螺丝刀、三个焊枪燃料气罐和一把锯子,这些物品后来成为关键物证。
被盗的金块共有4到5块,总重量约6公斤,其中一块重达5公斤,购于20年前。副馆长埃马纽埃尔·斯库里奥斯表示,黄金是一种“极其抢手”的金属,“比起宝石更容易转卖”。被盗金块包括18世纪由玻利维亚捐赠给法国科学院的金块、1833年由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赠予博物馆的乌拉尔金块、19世纪中叶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期间发现的金块以及一块1990年在澳大利亚发现、重逾5公斤的金块。
嫌疑人用背包将金块装走,并在离开前用布料擦拭现场,试图掩盖指纹。凌晨4时左右,她从博物馆后门逃离,确保无巡逻警卫后才离开。整个作案过程持续约3小时,非常专业。警方确认,她至少提前一周侦察了博物馆的安保布局,包括闭馆时间、警卫巡逻路线和展柜弱点。
作案后,嫌疑人迅速逃离法国。9月16日下午,她搭乘高铁从巴黎前往西班牙马德里,然后转道巴塞罗那。警方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出欧洲逮捕令,指控她携带赃物越境。9月30日,她在巴塞罗那机场安检时被捕。当时,她正准备登上飞往中国上海的航班,手提行李中藏有约1公斤熔化的金块碎片。这些金块已被部分加热变形,表面覆盖一层黑色氧化物,试图伪装成工业废料。巴塞罗那检察院确认,这些熔金碎片与博物馆失窃金块的合金成分匹配:金含量约85%,银15%,带有微量铜和铁杂质,这是自然金的典型特征。
除了她随身携带的1公斤金块外,剩余约5公斤金块下落不明。警方怀疑部分已熔炼并通过暗网出售。国际刑警已向亚洲海关发出警报,监测金块走私通道。一些专家认为,这些金块可能已进入中东或东南亚的黑市,价值将翻倍。
警方怀疑她并非独行侠,而是盗窃网络的一员。法国艺术犯罪专家指出,近年来欧洲博物馆盗窃案多与国际犯罪团伙有关,尤其是针对贵金属的“商品盗窃”,盗贼往往将文物熔炼后在黑市出售。法国法律规定,有组织盗窃罪最高可判15年监禁。中国女子盗走法博物馆6公斤金块 团伙作案手法专业。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新浪新闻,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