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回国的英国奶奶苏珊,因汶川地震留下守护孤儿17年,从简易板房到创办'彩虹之家',让127名孩子重获新生,用半生时光证明:世界还有爱。

17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地震让四川汶川满目疮痍;17年后,一位英国老奶奶仍在这里守护着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们。本该在2008年结束短期支教的苏珊·威尔逊,因目睹地震惨状毅然改变人生轨迹,如今73岁的她已成为当地人口中的"英国奶奶",用半生时光书写了一段感动中英两国的温情故事。
地震改变的人生抉择
2008年5月12日,这个日期深深刻在苏珊的记忆里。当时56岁的她刚结束在汶川某小学的英语支教,原本计划两周后返回曼彻斯特。地震发生时,她正在成都购买回国礼物,强烈的震感让她瞬间意识到事态严重。"电视里播放的画面让我整夜未眠,那些刚熟悉的笑脸可能永远消失了。"次日清晨,她退掉机票,带着采购的药品和食品直奔灾区。
在临时安置点,苏珊找到了她教过的7个孩子,但全班35名学生只幸存19人。看着失去父母的学生小琳在帐篷里默默流泪,这位从未生育过的英国女性做出了惊人决定:"我的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但这些孩子此刻最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世界还有爱。"
从临时帐篷到"彩虹之家"
最初的三年最为艰难。苏珊取出全部养老金,在废墟上搭建了简易板房,收留了9名孤儿。没有自来水,她每天走3公里山路挑水;不懂中文,她靠着肢体语言和翻译软件与当地人沟通。2011年,在爱心企业资助下,她创办了"彩虹之家",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宿舍、教室、心理咨询室的综合性儿童援助中心。
17年来,"彩虹之家"先后照料过127名儿童,其中43人考上大学,18人回到中心成为工作人员。现年25岁的张磊是首批受助者,如今已是成都某外企工程师:"苏珊妈妈不仅给我们一个家,更教会我们如何带着伤痛继续前行。"最令苏珊骄傲的是,有11个孩子选择投身公益事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跨越文化的生命礼物
在汶川,苏珊创造了多个"第一":组建首支中外联合志愿服务队,开设首个灾区儿童心理康复课程,建立首个跨境助学基金。当地政府为表彰她的贡献,特批了一块永久用地用于扩建中心,还帮她解决了长期居留签证问题。
这位说着川普方言的英国奶奶,早已成为汶川新地标。她卧室墙上挂满了照片:与受助孩子们的合影,英国女王授予的"大英帝国员佐勋章"颁奖照,以及那块写下"汶川荣誉市民"的水晶牌匾。但苏珊最珍视的,是孩子们用歪歪扭扭英文写的卡片合集,她称之为"生命的礼物"。
如今,尽管关节炎让她走路有些蹒跚,苏珊仍坚持每天早晨六点巡视宿舍。"有人说我该退休了,但只要还能动,这里就是我的家。"在她影响下,先后有23名外籍人士来汶川长期志愿服务。这场始于灾难的跨国守望,已然绽放出超越时空的人性光辉。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成哥看世界,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