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民生蓝图变成幸福实景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民生改善。五年间,国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医疗、教育、居住环境等方面持续提升,增强了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七项民生指标占20项主要指标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五年来,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让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根据2024年末的数据,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已提升至3.61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岁,双双提前达标。这不仅超额完成目标,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秀峰表示,预期寿命是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当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以上时,增长会非常缓慢。但我国在这个阶段依然年均超过0.25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从国际上看,在G20国家中我国排第10位,国内有8个省份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了80岁。
有了更多医生这个“硬家底”,更要让大家实实在在享受到好处。“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解决民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难题。例如,沈阳市法库县路房申村的村民董桂艳通过签约的家庭医生得到了及时诊治。家庭医生上门看诊后建议她去镇医院照X光片,检查结果实时上传到县域医共体影像中心,医生立即为她出具了诊断报告。
目前,我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力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同时,大力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健康守门人送到民众身边。现在9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可以到达最近的医疗点,看病就医便利程度大幅提升。
除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十四五”期间,国家还建立了13个类别27所国家医学中心和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河南的心脏病患者在当地区域医疗中心就能手术康复,宁夏的重症病人在家门口就能请到北京的专家会诊。
住房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作为重要民生目标,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五年来,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多人,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提升了亿万居民的居住品质。
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面对爬楼梯难、管线老化、空间拥挤等问题,各地不断破解、推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长范嗣斌表示,老旧小区改造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精细化、精准化的工作。资金筹集、居民意见统一和后续管理是关键问题。通过政府补贴一点、市场筹集一点、居民自己出一点的方式,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教育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实际完成情况显示,2024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定在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三项关键指标均提前完成预期目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表示,五年来,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学前教育,整个教育体系都在实现符合技术发展、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体系建构。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和“县中托管帮扶”等专项行动,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缩小校际差距,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此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
五年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921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14元,比2020年增加9125元。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2亿人,参保率升至95%以上;基本医保参保13.27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这些数字勾勒出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迈向共同富裕注入了坚实的力量。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新浪财经,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