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平均囤积3部废旧手机,"十四五"期间闲置总量将达60亿部。这些被锁在抽屉里的"城市矿山"蕴藏丰富贵金属,却因隐私担忧和回收陷阱难以重获新生。如今全国性安全回收体系正在建立,每部二手手机交易可减少25公斤碳排放,让记忆载体蜕变为绿色资源。
北京一场行业会议透露,我国“十四五”时期手机闲置总量预计达到60亿部,而每年新增的4亿部废旧手机,正规回收率却低得惊人。
这是一个被我们锁在抽屉里的秘密。
据统计,中国平均每个家庭至少囤积着3部废旧手机,它们静静地躺在黑暗中,仿佛在等待什么。与此同时,我国手机闲置总量已高达数十亿部,并且每年仍以4亿部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
2025年7月,北京的一场行业会议揭开了这个被忽视的真相——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或将达到60亿部。

01 沉睡的宝藏
废旧手机不是电子垃圾,而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矿山”。
在中国资环集团电子电器循环利用汕头生产基地,拆解后的手机主板被送入破碎机,金属与机械的撞击声短促有力。那些迸裂的电路板碎片,如银色星屑般滑落至密封箱,最终在熔炉中跃动的火光里,熔为液态贵金属熔液。
每一吨废旧手机能提炼出数量可观的贵金属,其中含有金、银等贵金属,回收再利用具有很高潜在价值。
这个被忽视的“矿产”,正沉睡在全国数以亿计的家庭抽屉中。

02 隐私的忧虑
数据显示,在中国平均每年产生的6亿至7亿部废旧手机中,回收处理量仅为2亿至3亿部。为什么人们宁愿囤积也不愿回收?
“旧手机处理不当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且是个很大问题。”信息安全专家尼克·阿克曼一针见血,“人们存储在手机里的信息比他们放在家里的还多。一旦你有了某人的手机,你就掌握了他的全部生活。”
约40%的手机用户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处理旧手机。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我们尝试删除数据,大部分手机仅采取单次擦除数据存储索引和目录的策略,实际上原始数据仍可通过技术手段恢复。

03 回收的陷阱
2025年3月,多位消费者向媒体投诉,在参与手机以旧换新活动时,陷入了“先高价诱惑,再强制交易”的陷阱。
刘女士的旧手机在预估价时值1058元,但被回收平台拆机检测后,对方却要求她再补405元差价。更让她无奈的是,“旧手机被拆过,新手机又无法退货”。
回收平台客服对此的回应是:“拆机前是不会联系用户的”。这种不透明的回收流程,让消费者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

04 全国性解决方案
面对废旧手机回收的数据安全难题,2025年4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宣布,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开始向全国省会城市推广。
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构建了覆盖回收、拆解、熔炼为一体的手机安全处置体系。消费者可以通过“芯碎无忧”微信小程序下单,选择上门现场破损或邮寄保密回收。
在汕头贵屿处置基地,工作人员手持特制工具,将一部部手机迅速分解为后盖、电池、主板、屏幕四部分。
“主板必须物理粉碎到2毫米以下,才能彻底消除信息泄露风险。”工作人员指着长达13米的破碎线解释道。

05 产业链的觉醒
2025年7月18日,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和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举办了手机规范高效循环利用推进会,启动了废旧手机循环利用“伙伴计划”。
这一计划汇聚了政府、企业及社会力量,旨在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开展政策研究以及推动标准引领三大核心行动破解行业瓶颈。
华为终端标准与产业发展总监周亚灵在会上表示,华为已构建完整的循环商业模式,通过以旧换新让近百万台终端焕发新生。
转转集团公共事务总监付名卉则分享了一个惊人数据:每部二手手机交易可减少25公斤碳排放。

06 未来的出路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组织建设了移动终端数据擦除验证平台,为行业提供权威的数据清除效果认证服务。
该平台采用端侧多层级数据恢复等技术手段,对存储空间进行全盘扫描,全面验证数据清除能力的真实性、有效性。
同时,相关机构正在制定二手手机回收数据擦除技术要求、二手手机交易平台服务管理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引导二手手机循环回收上下游企业建立多重数据擦除保障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强制性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可能是解决废旧手机回收难题的关键。
即推动手机厂商建立回收体系,让生产企业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特别是废弃后的回收和处置。

在汕头生产基地,透过密闭车间的观察窗,被粉碎的物料经传送带进入熔炼炉,熔炉内跃动的火光将金属碎片熔为液态贵金属熔液。
这些曾经承载我们记忆和隐私的手机,正在这里完成从“数据载体”到“资源矿藏”的蜕变。
每条手机生产线旁,都有全程数据追踪,消费者可以在“芯碎无忧”小程序上查看手机安全回收利用的全过程。
或许不久后,我们打开抽屉时,不再以怀旧或忧虑的目光看待那些废旧手机,而是看到一座等待唤醒的绿色矿山。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