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中国上演着冰火两重天:广东34.2℃高温夺冠的同一天,吉林已跌破-8℃。北方"秒入冬"遭遇暴雪,南方"秋老虎"持续发威,副热带高压与冷空气的角力造就了这场罕见的气候分裂。专家提醒:当气温跌破10℃请停止"秋冻",学会"洋葱式"穿衣才是王道。
这个秋天,中国大地被切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平行世界。
10月16日下午2点,当时钟指向一天中最热的时刻,中国气象温度榜上的第一名争夺战结果令人咋舌:广东花都以34.2℃的高温,与福州一同登上全国气温榜首。而在同一时刻,吉林居民却正在零下的严寒中挣扎,中北部和东部山区最低气温甚至跌至-8℃左右。
这是一场发生在10月中旬的“气候分裂”——北方多地已在风雪中提前“入冬”,而华南地区依然固执地停留在盛夏。

01 气温的“断崖式”跳水
今年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已经上线,正自西向东横扫我国北方地区。
这股冷空气的强度与影响范围令人瞩目,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6℃至10℃,其中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等地的降温幅度甚至达到10℃以上。
气象学上将这种急剧的温度变化称为“换季式降温”。
在吉林,气象专家用“秒入冬”描述这场突如其来的季节转换。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气象专家胡中明透露,未来一周全省平均气温仅1.5℃左右,较常年同期6.3℃明显偏低。

02 南北温差巨大的气候裂痕
当北方居民在风雪中翻出厚外套棉衣,开启“过冬”模式时,南方却在副热带高压掌控下,“秋老虎”持续发威。
南方多地最早高温日纪录被不断刷新,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湖南南部等地出现成片35℃以上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甚至达到38℃左右。
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李宁解释道,这种异常现象源于 “副热带高压依然强势不肯让步”。
北方冷空气频繁活跃,加上阴雨连绵,导致气温偏低;而南方高温闷热则直接源于副热带高压偏强。一冷一热,形成了南北温度差异巨大的局面。

03 寒冷背后的科学解释
这股冷空气为何能造成如此大范围的影响?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胡啸指出,这与 “高空横槽转竖” 密切相关。
横槽转竖是寒潮和强冷空气爆发的标志性天气形势。简单来说,就是冷空气从蓄势待发进入快速南下阶段,往往伴随着地面冷空气的大规模爆发。
“大家如果觉得横槽转竖比较生涩难懂,可以理解它的影响,就是冷空气堆积,然后快速爆发倾泻南下的过程。”
冷空气实力不仅强劲,“续航能力”也格外突出。源于西伯利亚的庞大冷气团移动缓慢,预计20日前将持续“盘踞”在吉林等地区,直至21日后势力才略有减弱。

04 北方居民的“一夜入冬”体验
在北方多地,居民们体验了真正的“一夜入冬”。10月15日凌晨起,吉林西北部出现雨雪混杂天气。截至16日08时,白城地区北部镇赉、大安三站累计降水量均超5毫米。
镇赉成为“降雪核心区”:14日23时开始出现雨夹雪,15日07时转为纯雪,仅一上午降雪量就达到大到暴雪量级。
寒冷不仅强度强,持续时间也长。18-20日,吉林中北部及东部山区最低气温甚至跌至-8℃左右,白天最高气温也仅维持在5℃上下。
叠加3~4级偏北风,体感温度更低。目前全省多地已根据气象预报,如期或提前启动供暖,实现“室外寒流汹汹,室内暖流涌动”的保障效果。

05 秋裤与短袖的并行世界
面对突如其来的降温,已不能简单套用“春捂秋冻”的古老智慧。专家提醒,“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
当早晚气温降至10℃以下时,应停止“秋冻”,做好保暖措施。特别是头颈、脚部、关节、腰腹等位置尤其要避免受寒。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胃病患者、呼吸道疾病患者、关节炎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虚寒体质的女性,都不适合“秋冻”。
对于健康人群,可以试试 “洋葱式”穿衣法——将防风外层、保暖中层、纯棉里层的衣物“叠穿”,每层都选取方便穿脱的衣物,随时根据温湿度和环境进行增删。

06 降温背后的机遇
尽管这场冷空气给北方居民带来了明显不适,但它也为一些地区带来了好消息。
冷空气过后,持续多日的秋雨天气将明显减弱,特别是山东、河南等地的秋雨将在16日至17日前后逐渐结束。
这一变化将为秋收工作和冬小麦播种创造有利的天气条件。
与此同时,南方的高温也不会持续太久。据预报,19日-22日,中等强度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广东省。
看气温预报图,30℃范围将越来越少,气温将大面积降到20℃左右。
据@广东天气,19日-22日,中等强度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广东省,气温逐日下降。届时,粤北偏北市县最低气温将降至12~15℃,珠三角北部和粤北其他市县14~16℃,其余市县17~20℃。
中国气候版图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季节更迭,无论你身处突然入冬的北方,还是仍在苦夏的南方,这场温度过山车都提醒着我们:大自然从不按常理出牌。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