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红月亮引发'血月'迷信争议,天文学家朱进及时科普月全食原理,揭示科学传播对抗愚昧的紧迫性。当15.37%公民科学素养遇上伪科普乱象,专家担当成为抵御迷信的最后防线——用理性之光点亮星空,才能避免被'量子骗局'收割智商税。
2025年9月7日深夜至8日凌晨,一轮罕见的“红月亮”横空出世,瞬间点燃了亿万民众的夜空热情。然而,在这场全民天文盛宴中,一个古老而充满迷信色彩的词汇——“血月”——也如影随形,在社交媒体上甚嚣尘上,试图将这场纯粹的自然奇观染上不祥的色彩。就在公众认知面临被扭曲的危险边缘,北京天文馆原馆长、著名天文学家朱进先生,以其一贯的严谨和担当,及时发声,毫不留情地纠正了“血月”这一误称,明确指出其科学本质不过是“月全食”阶段的“红月亮”。这绝非一次简单的名词澄清,而是一场对愚昧回潮的有力狙击,更深层揭示了在信息爆炸、真伪难辨的时代,权威专家在引导公众认知、破除迷信方面所肩负的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
“红月亮”的出现,其物理机制清晰得如同教科书般简单: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排列成一条直线,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时,便发生了月全食。此时,地球大气层对太阳光中的蓝色光线进行散射,而红色波长的光线则更容易穿透大气层,被折射到月球表面,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呈现出我们所见的暗红色月亮。这本是宇宙间一场壮丽而寻常的“光影魔术”,却因“血月”之名,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或无知者附会以灾祸、不祥的迷信解读,这无疑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也暴露出当前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紧迫性。
尽管中国科协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15.37%,提前完成了2025年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科学素养的提升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不均衡。正是这种不均衡,为伪科学和迷信观念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伪科普”现象层出不穷,它们或利用新奇事件博取眼球,或抓住公众对健康、财富的焦虑,通过夸大疗效、虚构案例、杜撰故事等方式误导公众,甚至进行巨额牟利。从“神医”秘方致人酮症酸中毒昏迷,到非法“灵修”组织通过精神控制洗脑上万人、卷走数十亿血汗钱,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无不警示我们,伪科学的危害绝非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它能吞噬财产,摧毁健康,甚至瓦解家庭和社会信任。
朱进作为一名资深天文学家,其价值远不止于提供精确的科学解释。他更是一位坚定的科学精神传播者和守护者。他深知,在信息洪流中,科普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视听内容日益主导传播的当下。他曾多次强调科普视听作品传播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积极通过多样化、接地气的形式将深奥的天文知识普及给大众。面对公众对“血月”这种带有强烈迷信色彩的普遍误解,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主动站出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厘清概念,用科学的理性之光驱散迷信的阴霾,有效抵制了非理性观念的蔓延。这种专业且及时的介入,正是科学家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典范,也是应对伪科学挑战、维护社会理性认知的有力武器。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在深刻重塑科普生态,这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科普工作不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需要更具互动性、沉浸感和个性化的体验。专家学者必须主动拥抱新媒体,创新科普形式,用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与公众沟通。这要求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科学思维的引导者,帮助公众建立批判性思维,提升信息甄别能力,从而筑牢社会抵御伪科学侵蚀的坚固防线。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伪科普”和迷信活动,为真正的科学传播创造一个清朗的环境。
科学之光,理应穿透一切迷雾,照亮人类文明的航程。专家担当,是构建科学理性社会的基石,是抵御愚昧回潮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期待并呼吁,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像朱进这样的科学家挺身而出,以科学之名,护卫公众认知,共同点亮全民科学素养的璀璨星空。因为,一个崇尚科学、理性思考的社会,才是真正能够抵御未知、拥抱未来的社会。否则,我们终将困于无知与迷信的泥沼,任由那些打着“高科技”幌子的“量子疗法”和“纳米神药”收割我们的智商税,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资讯日历,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