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关于我从写作萌新到逐渐找到门径的成长故事,它并非一蹴而就的“封神”传奇,而是一场充满困惑、突破与顿悟的漫长修行。
---
潜力作者成长记:从方枘圆凿到顺其自然
我的创作之路,始于一种笨拙的模仿,并历经了三次关键的蜕变。
第一阶段:萌新的困顿——在模仿中迷失
和许多初学者一样,我一度认为华丽辞藻等于高级文学。我拼命堆砌形容词,编织复杂的长句,试图用语言的浓妆来掩饰思想的苍白。结果写出的文字如穿着大人西装的孩子,臃肿且不合身。我遭遇了第一个瓶颈:表达欲旺盛,但表达能力贫瘠。每一篇作品都像一盘调料过度的菜,看似丰盛,却让人尝不出本味。
第二阶段:关键的觉醒——真诚胜过技巧
转机源于一次彻底的失败。我写了一篇模仿海派风格的小说,老师只批注了一句:“故事很好,但你在哪里?”这句话如当头棒喝。我意识到,我精心搭建的文字宫殿里,住着一个陌生的、别人的灵魂。
我开始“背叛”我所学到的浮华技巧,尝试书写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故乡黄昏里扬起的尘土,外婆手上洗不掉的泥土气息。当我将笔触沉入这些粗粝的细节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流畅感出现了。我领悟到:技巧应为情感服务,真诚本身是最高的技巧。
第三阶段:系统的锤炼——从感性到理性
仅凭真诚,写作并不稳定。我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系统性的刻意练习。
1. 针对阅读:我不再泛泛而读,而是带着“解剖”的目的。我会将大师的段落重写,对比差异,学习他们如何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2. 专项突破:我发现自己不善描写,就进行“五感写作”训练,强迫自己用300字精确描述一个静物(如一个生锈的铁盒)。我叙事节奏拖沓,便反复练习海明威的“电报体”,力求简洁。
3. 建立素材库:我养成了随时记录“灵感碎片”的习惯,一个眼神,一段对话,一种瞬间的情绪,都被我分门别类地收藏,它们成了我写作时取用不竭的粮仓。
如今,我正走在从“匠”到“师”的路上。我深刻地体会到,成长并非线性地从“萌新”直达“大神”,而是一个不断“破壳”的过程:打破对辞藻的迷恋,找到真诚的声音;打破感性的混沌,建立理性的结构;最后,打破对一切规则的畏惧,获得在规范中自由舞蹈的勇气。 写作的终极瓶颈,永远是自己认知的边界;而提升的秘诀,无非是日复一日的“写下去”,在每一个字词中,完成与世界的再次对话。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转载自MSN,【提供者:什么值得买 | 作者:什么值得买】,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