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领先,反复洗脑;大字吸睛,小字免责;饥饿营销,订单注水;不抢就没,周榜内卷。” 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周斌的 32 字吐槽,精准戳破了当下汽车行业的营销乱象。当互联网思维跨界渗透车圈,原本朴素的汽车营销被各类 “花活” 裹挟,浮夸造势盖过造车本质,不仅让消费者无所适从,更在安全事故与技术缺陷中逐渐透支行业信任。
一、小字藏 “坑”:引人误解的宣传,是创新还是陋习?
“大字吹优势,小字藏限制” 已成不少车企的营销套路 —— 核心卖点用醒目大字狂轰滥炸,关键免责条款却缩成小字藏在角落,模糊边界、规避风险。
某车型宣称 “全系标配 2200MPa 超强钢”,小字备注 “仅指材质项目名称”;标榜 “0-100km/h 加速 2.98s”,却补充 “不含起步时间”;
号称 “低温续航达成率第一”,实际限定 “低温为 5℃-15℃”,与北方冬季真实低温场景脱节;
“三电终身质保” 的承诺背后,藏着 “首任车主”“非运营车辆” 的严苛限制,甚至宣传数据仅来自车企实验室,无第三方公信力支撑。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指出,这种操作已涉嫌违法:《广告法》明确要求广告需 “准确、清楚、明白”,而 “大字小字” 刻意制造信息不对称,属于 “引人误解的宣传”;若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依《民法典》撤销购车合同,要求返还车款。原本用于补充说明的小字,彻底沦为车企规避责任的工具。
二、订单注水:“小订过万” 的狂欢,谁在透支信任?
“车企的小订、大定数据,谁信谁上当。” 一位汽车专家直言,订单造假已成行业公开秘密。有博主爆料,“小订过万” 多是提前策划的营销戏码 —— 小额订金(几十至几百元)可全额退款,造假成本极低,既营造爆款假象,又能 “哄领导开心”。更离谱的是,曾代表 “锁单排产” 的 “大定” 也失了公信力:部分车企修改规则,未锁单的 “大定” 可全额退款,让数据彻底失去参考价值。曾任小鹏、阿维塔副总裁的李鹏程调侃,“年初至 9 月乘用车小订已破 5000 万辆”,远超真实市场容量。
为何乱象频发?核心在于监管漏洞:“小订”“大定” 无行业标准定义,上牌数等真实数据发布滞后,订单注水的认定、处罚均无明确条例。不过有知情人士透露,市场监管总局正讨论 “虚假营销认定方法”,后续或针对性治理。
三、浮夸不止:伪冬测、卷周榜,营销 “花活” 无底线
除了小字免责、订单注水,车圈营销的 “离谱操作” 还有更多:
颠覆物理常识的 “小车撞飞重卡” 宣传,违背基本科学逻辑;
5 万元级换电车型搞 “7800 万元拍卖” 噱头,仅需 100 元保证金,真实成交存疑;
发明 “准冬测” 概念,在 10℃环境下测试续航,混淆 “冬测需低于 0℃” 的行业共识;
疯狂内卷 “销量周榜”,数据来源不明、口径混乱,中汽协多次倡议停止发布仍难禁绝,甚至衍生出 “细分市场造第一” 的套路 —— 只要限定价位、车型、场景,任何车都能贴 “销量第一” 标签。
蔚来马麟、吉利杨学良、小鹏何小鹏等车企高层曾集体反对周榜,痛斥其 “低水平内卷”“误导行业”。直至 2025 年 10 月,喧闹的周榜才逐渐冷静,但 “造第一” 的营销套路仍在延续。
四、返璞归真:汽车营销,该回归本质了
“汽车是关乎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不是消费电子产品,营销逻辑必须修正。” 拥有 30 年公关经验的行业观察人士李意欣强调,互联网营销的流量思维不适用于汽车 —— 后者需兼顾安全、技术与社会协同,而非单纯造势。
中汽协早已发出倡议:停止炒作短期数据、杜绝不当宣传,聚焦技术突破、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周斌的话更戳中核心:“我们说过的每一句承诺,都会在客户日常用车中被验证,真相根本藏不住。”
当营销噱头褪去,消费者最终买单的还是产品力与诚信。车圈是时候告别浮夸,让营销回归理性,让造车聚焦本质 —— 毕竟,安全与品质,才是行业长久发展的基石。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转载自MSN,【提供者:什么值得买 | 作者:什么值得买】,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