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结束,系统提示我欠了平台13.99元"——商家吐槽背后,饿了么更名"淘宝闪购"引发行业震荡。阿里整合即时零售的野心与商家"销量翻倍却利润归零"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这场流量狂欢正演变为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生存博弈。
一个拥有18年历史的外卖平台悄然更换门庭,背后是阿里即时零售的野心与商家“销量越高亏得越惨”的无奈。
“一天结束了,系统提示我欠了平台13.99元。”一位商家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账单,这条吐槽瞬间引发了同行共鸣。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另一位商家回复:“我那天一睁眼,系统提示我欠了198.01元。”而这些怪象,正发生在饿了么更名为“淘宝闪购”的转型期。
11月初,饿了么App完成版本号更新至12.0.1后,已正式更名为“淘宝闪购”,标语为“外卖放心点,美食准时达”。目前这一变更仍处于灰度测试阶段,仅对部分用户开放体验。
看似简单的应用更名背后,是阿里即时零售战略的巨大调整,一场围绕商家、平台和消费者的利益重构正在静默中进行。

01 品牌重塑:阿里即时零售的一盘大棋
饿了么的更名并非突如其来。今年4月底,淘宝天猫旗下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就已升级为“淘宝闪购”,并在淘宝APP首页以一级流量入口展示。
九个月后,阿里决定将整个饿了么App融入这一品牌体系。
饿了么客服中心接线工作人员表示,此次调整仅为名称变更,用户消费权益、数据隐私政策均保持不变,配送运力也正常运转。
然而,品牌统一的背后,往往是组织融合的开始。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更名或为阿里巴巴即时零售战略整合的一部分,预计阿里后续将进一步融合饿了么业务与淘宝App。
阿里正在构建一个更加紧密的生态协同。通过此次更名,阿里解决了“饿了么”长期以来独立获客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丰富了用户的消费场景。
用户在使用淘宝时,既可以“等几天”收快递,也可以“等几十分钟”收闪购。
02 商家困境:销量翻倍却陷入亏损泥潭
当平台为订单量与用户增长欢呼时,卖家们却在算着一笔截然不同的账。
有淘宝闪购商家反映,闪购流量进场后,店铺订单数量攀升,但利润不升反降,甚至还出现了亏本的情况。一位商家无奈表示:“经过一阶段的实战体验,我个人对某宝闪购是非常排斥的,在今天爆单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线上闭店。”
原因很简单:“一个小时19单,11单都是亏本的,那我为什么要做?如果说为了抢流量和销量,这种恶性循环的流量不抢也罢。”
商家亏损的背后,是当前激烈“外卖大战”的残酷现实。首当其冲的,正是商家的核心利润。有商家透露,自平台开打价格战以来,其门店利润遭受直接冲击,初步估算较之前大幅下跌了20%至30%。
更令人窒息的是,商家往往没有拒绝参与活动的权利。因为一旦商家不参与活动,就可能在平台上陷入“隐身”状态,难以被顾客发现。
一位商家的控诉点破了困境:“不参加活动就不能显示,连店铺都搜不到!我不需要优先,只需要被看到。这分明是资本做局,强迫商家!”

03 流量幻觉:数据繁荣下的虚假盛宴
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2025年8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曾欣喜地介绍,“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8月的周日均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
他进一步表示,闪购在订单规模、用户规模、商家供给和运力等方面均超出预期。
然而,这表面繁荣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危机。
有电商分析师注意到,自闪购功能上线后,淘宝平台的广告投产比和转化率均出现显著下滑,尤其是展现量较大的全站推广计划,点击率下跌更为剧烈。
问题的根源在于闪购引入的流量特性。用户通过闪购下单时,平台会赠送淘金币,并在页面下方推荐相关产品。
这导致部分用户在完成外卖下单这一核心动因后,会顺便点击推荐商品,但其行为仅停留在“浏览”层面,并无强烈的购买意图。
结果就是,商家购买的流量虽然后台数据看似庞大,实则充斥着大量无效的“泛流量”,最终导致广告预算空烧与转化效率的降低。
一位外卖店老板直言,淘宝闪购试图用“外卖”引流,但其吸引来的用户本质上是 “价格游牧民族” ,他们对平台毫无忠诚度,哪里便宜就去哪里。
04 恶性循环:劣币如何驱逐良币
当商家发现自己在做亏本买卖时,一种危险的“自救”方式开始蔓延——通过降低商品品质或减少份量来压缩成本。
有消费者表示,在淘宝闪购点了一份外卖16.7元,份量却比平时少了一半。对此,商家解释称:“平台抽太多,到我手里只有10元,会贴钱,所以餐会少一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食材质量的下降。一位商家直言:“淘宝闪购,玩不起可以不玩。逼着商家承担高额的活动经费。劣币驱逐良币。商家为了保本只能降低食材质量。”
消费者在不知情中购买到了“缩水”的商品,而这一切的源头,竟是商家为弥补平台导致的亏损而采取的“生存策略”。
这种情况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平台补贴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商家被迫参与活动导致亏损→商家降低商品质量或减少份量维持生存→消费者体验下降→平台依赖更多补贴维持用户活跃。
而最终,阿里巴巴通过赚取更多的推广费与抽佣,成了唯一的赢家。

05 战略博弈:阿里的即时零售豪赌
饿了么更名为淘宝闪购,本质上是一场阿里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战略豪赌。
业内人士分析,通过“淘宝闪购”切入“即时零售”,阿里实际上是开辟了一个新赛道。这个赛道的竞争维度,不再是单纯的“外卖补贴战”,而是 “电商供应链+本地门店+即时配送” 的综合生态能力对决。
蒋凡曾自信地表示,闪购显著带动淘宝电商业务,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持续增长,可以在长期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前提下,对平台整体产生明显正向经济收益。
他预计未来三年内随着百万品牌门店入驻,闪购和即时零售将为平台实现1万亿交易增量。
然而,资本市场对这场豪赌的看法却存在分歧。
7月10日,摩根士丹利下调阿里巴巴目标价至150美元,因外卖及闪购业务投入拖累短期盈利。
高盛在研报中的预测,将外卖亏损视为营销支出的长期投资策略,将在2025年至2026年上半年给各平台带来近期阵痛。
8月18日,摩根大通发布研报显示,京东二季度外卖投资损失达130亿元,超出此前预期的100亿元。
基于此,摩根大通大幅上调阿里巴巴三季度外卖损失预期至300亿元以上,远超此前预测的170亿元。
06 未来前景:补贴之后的道路在何方
“闪购模式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建立在沙土之上的地基——补贴。”业内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增长模式具有典型的‘毒品效应’:短期内数据飙升,但一旦停止用药,立即打回原形。”
历史早已证明,补贴买不来忠诚度。无论是早期的千团大战,还是网约车补贴大战,最终能留住用户的永远是服务体验和核心价值,而非补贴力度。
对于阿里而言,饿了么的更名只是即时零售战略的第一步。如何在不损害商家利益、不降低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即时零售生态,才是真正的挑战。

在深圳,一款名为“夸父”的人形机器人正手持火炬稳健奔跑,展示着中国科技的前沿成果。而在数字世界,更多的商家却在算法与流量的迷宫中寻找出路。
“销量越高亏得越惨”,这句商家的调侃折射出当下即时零售市场的集体困境。饿了么更名为淘宝闪购,不只是换个标签,更是一场关于中国电商未来格局的博弈。
阿里能否在补贴与盈利、规模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决定了这场更名是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升级,还是又一场资本游戏的开端。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