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银杏林变垃圾场?游客乱扔、管理缺位背后,是公德意识与责任划分的双重缺失。从明确管理主体到全民环保行动,破解困局需要制度与文明的共同进化。
近日,济南千亩银杏林遍地垃圾,引发关注。对此,当地街道回应:有垃圾桶他们不扔,最近会组织附近村民去清理。

关于济南千亩银杏林垃圾遍地的问题,这背后其实是游客不文明行为、公共管理滞后以及宣传教育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当地人素质不行”。
一、快速了解事件全貌
事件要素及具体情况:
事发地点:济南黄河千亩银杏林。
核心问题: 1. 游客不文明行为:用力摇晃树木、用长竿打落银杏果 2. 环境问题:遍地垃圾,食品包装、饮料瓶等混杂其中。
官方回应: 1. 回应单位:美里湖街道 2. 回应内容:承认存在垃圾问题;林地设有垃圾桶,但游客不往桶里扔;将组织辖区村居和志愿者清理。
管理难点:属于公共开放区域,游客众多,管理难度大。

二、情况深度看
这次事件反映出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 “有桶不扔”凸显公德意识缺失:街道回应中提到“有垃圾桶他们不扔”,这直接点出了部分游客环保意识和公共道德的缺失。垃圾桶就在附近却随手乱丢,说明问题不全在硬件设施。
· 管理滞后与权责困惑:银杏林作为公共开放区域,面积巨大,游客众多。街道方面坦言“没有相关部门组织管理”,这暗示了可能存在管理职责不清晰或维护力量不足的困境。事实上,根据2017年的报道,该林地的管理主管部门是槐荫黄河河务局,当时该局就已因“人力紧张”而对垃圾问题感到头疼。
· “打果毁树”伤害生态环境:除了乱扔垃圾,游客摇晃树木、用长竿打落银杏果的行为,会对树木生长造成损害,破坏绿化景观,这比丢弃垃圾的危害更为长远。

三、如何破解困境?
要解决银杏林“年年清理年年脏”的困局,可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1. 强化管理与疏导:
· 明确管理主体:需要确立一个负主责的管理单位。
· 加强动态巡查:在游客高峰时段(如周末)增派人员,及时劝导不文明行为。
· 优化配套设施:根据人流量科学增设垃圾桶,并设置醒目的文明游览提示牌。
2.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媒体和社区应加强宣传,倡导“留下美好,带走垃圾”的文明出游理念。可以参考济南其他街道的做法,通过持续的宣传和检查活动,提升居民的环保责任意识。
3. 探索多元共治:
· 可以借鉴济南市推行的“门前五包”等制度,将环境维护的责任进行细化落实。
· 同时,鼓励志愿者、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公共空间的日常维护与监督。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