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国家税务总局贵阳市观山湖区税务局的登报公告时,我直接惊掉了手里的奶茶——一名公务员曹某因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被辞退,还因为联系不上本人,只能靠报纸公告送达通知。
评论区里炸了锅,一半人喊“大快人心”,另一半人满脸疑惑:“公务员不是铁饭碗吗?说辞退就辞退?”更有人补刀:“连人都找不到,这班是有多不想上?”今天我们就用数据和法规聊聊:公务员从来不是“躺平保险箱”。
曹某被辞退并非单位小题大做,而是依法办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直接予以辞退,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更关键的是,这并不是近期唯一一起。就在同一周,湖南《永州日报》连续刊登两则辞退公告,郑某、唐某某两名公务员同样因为“连续旷工超15个工作日”被开除。短短几天,三省接连出现登报辞退案例,给所有抱着“混日子”心态的体制内人员敲了警钟。
肯定有人会说:“我身边就没见过公务员被辞退的!”这话没错,但“少见”不代表“不能”。人社部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务员辞退率不足0.1%,看似极低的比例背后,是“非必要不辞退”的审慎态度,而非“绝对不能辞退”的特权。从1996年到2023年,全国累计有19374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平均每年2421人,以全国800万公务员总量计算,年均辞退率仅0.03%。低辞退率是对职业稳定性的保障,不是“躺平豁免权”。
很多人对公务员辞退有个致命误区:“只要不贪污腐败,就能混到退休”。大错特错!除了旷工,《公务员法》里明确的辞退情形多达5种,每一条都是不能碰的高压线。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考核不称职”。法院系统的唐某就是典型例子,仗着资历老,把工作甩给同事,上班摸鱼早退,甚至擅自休年假,年度考核被评“不称职”后还满不在乎,结果直接被降职。更狠的是,《公务员考核规定》明确,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直接辞退,连降职的机会都没有。别以为“不犯错”就行,“不作为”本身就是错。
再看纪律红线,比我们想象中更严格。2023年4月到2024年3月,英国统计部门辞退23名公务员,其中13人因违纪、10人因工作低效。国内也是如此,从迟到早退累计超规定时限,到工作中弄虚作假,再到违反保密规定,这些看似“不大的事”,都可能触发辞退程序。去年某省直单位一名科员,因为多次在工作时间浏览无关网站被通报,年度考核“基本称职”,若明年再不合格,就会被列入辞退考察名单。
有人说“体制内有人脉就能兜底”,但登报辞退的案例恰恰打脸——曹某、郑某等人要是真有“硬关系”,何至于被公开通报?现在的辞退程序,从调查核实到集体研究,再到复核申诉,每一步都有严格流程,想靠“人情”蒙混过关,早就行不通了。
既然法律早有规定、案例年年都有,为啥“公务员不能辞退”的印象还根深蒂固?说白了,是三个认知误区在作祟。第一个误区:把“低辞退率”等同于“不能辞退”。公务员辞退率确实低,2015年全国辞退率仅0.05%,流动率1.25%,远低于企业职工。但低辞退率是“择优录用+严格管理”的结果,不是“不能辞”的证明。就像上市公司退市率低,不代表公司不会退市,只是达到退市标准的少而已。1996年到2023年近30年间,全国累计辞退超1.9万名公务员,年均2400多人,这个数字虽小,但足以说明:只要触线,必被处理。
第二个误区:混淆“辞退”和“开除”的区别。“辞退”针对的是“不适合继续任职”,“开除”针对的是“严重违纪违法”,两者力度不同,但都是“退出机制”的一部分。2024年全国公务员辞退案例中,约60%是因旷工、考核不称职等“非违法”原因,40%是因违纪。换句话说,就算不犯法,干不好也会被请走。
第三个误区:用“老黄历”看现在的体制。以前机构改革时,公务员确实多是内部转岗,很少被辞退,但这是“特殊时期的过渡措施”,不是“永久福利”。现在不一样了,2018年机构改革后,多地推行“末位淘汰制”,某省省直机关连续三年有5%的公务员因考核靠后被调整岗位,其中1%因不适应新岗位被辞退。年轻公务员更清楚这一点,2019年广东某地统计,新进公务员一年内离职率约7%,他们早就不把“稳定”当唯一追求了。
曹某被登报辞退的案例,其实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这个时代,没有真正的“铁饭碗”,只有“铁能力”。公务员的“稳定”,本质是“职业属性的稳定”,不是“个人岗位的稳定”。就像教师、医生这些职业,整体需求稳定,但不代表每个从业者都能混日子。2023-24年度,香港公务员流失率达5.4%,试用期辞职率1.8%,比内地高不少,但没人说香港公务员“不稳定”,因为大家更看重“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平性。
反过来想,公务员辞退率低,难道不是好事?说明录用时的筛选机制有效,大部分人能胜任岗位。但“低辞退率”不该成为“躺平”的借口,更不该成为“体制特殊论”的理由。企业里,你连续旷工15天试试?早被开除且没有补偿金了,而公务员被辞退后,还能领取辞退费,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已经是很人性化的保障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迷信“铁饭碗”了。2025年某公考培训机构数据显示,“稳定”在考生报考理由中占比从2019年的72%降到45%,“职业发展”“实现价值”占比大幅提升。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不管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核心竞争力都是“你能创造多少价值”,不是“你有什么身份”。
曹某被登报辞退,与其说是“铁饭碗”碎了,不如说是“旧观念”碎了。它告诉我们:法律面前没有特殊职业,规则之内没有豁免人群。你可以选择考公,但别想着“一劳永逸”;你可以羡慕体制内的保障,但别忘了背后的责任。真正的“铁饭碗”,从来不是别人给的岗位,而是自己练出的本事。不管在哪上班,少想“怎么混”,多想“怎么干”,才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真理。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犟犟胡侃天下,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