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工程办公室综合计划局局长张静波介绍了本次任务的相关情况。
经研究决定,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飞行乘组由张陆、武飞和张洪章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三名航天员分别为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涵盖了我国现役三种航天员类型。张陆曾执行过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武飞和张洪章均来自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其中,武飞入选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张洪章入选前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三十七次飞行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工作,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施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3.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十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的来访。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返回东风着陆场。
在轨期间,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主要针对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航天新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其中,将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选用两雌两雄4只小鼠,随飞船上行并进行在轨饲养,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之后,随飞船返回地面,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小鼠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在轨还将开展空间环境下遗传密码起源与手性的关系项目,探索氨基酸—核苷的不同手性组合之间的选择性规律,探讨分子手性和重力环境对生物分子同手性起源的影响。
此外,神舟二十一号还上行了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空间站在轨智能算力平台试验等搭载项目,将为后续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在轨应用进一步奠定基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实施以来,一直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选拔外籍航天员到中国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今年2月中巴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后,正式启动了巴基斯坦航天员的选拔工作。目前,初选工作正在巴基斯坦实施,复选和定选工作将在中国实施。按计划,定选完成后,将有2名巴基斯坦航天员与中国航天员一起接受训练。根据我国空间站飞行任务中期规划和合作进展,将择机安排1名巴基斯坦航天员以载荷专家的身份执行短期飞行任务。
第四批航天员队伍中有2名港澳航天员。他们入队后迅速融入航天员队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按计划完成了航天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体质、心理、航天环境适应性等多项基础训练,正在开展航天专业技术相关训练。后续将安排两名港澳航天员开展飞行任务强化训练,确保满足执行任务的各项要求。
今年7月,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上行了2套新舱外航天服,与之前的舱外服相比,在确保安全可靠前提下,在热舒适性、人机操作界面、操作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进,航天员穿着更为舒适便捷。在轨的舱外航天服中有一套已使用超过20次,科研人员在3年15次的设计指标基础上实现了在轨延寿,是首套在轨开展寿命评估并延寿使用的舱外服,有效验证了舱外服健康监测评估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后续计划不再使用该套服装执行出舱任务,但还将对其关键材料、特征参数开展详细测试研究。后续,将择机随新研飞行器下行返回地球。
目前,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飞行产品已完成初样阶段主要工作,科学研究与应用系统已完成各次飞行任务载荷方案设计工作,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加速推进。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不动摇。后续还有不少新技术需要验证,产品研制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飞行试验安排衔接紧密,进度紧张,各项工作面临风险挑战。工程全线将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科学统筹、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研制任务,为如期实现载人登月任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立项实施以来,我国在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载人月球车、月面遥感卫星等方面采用商业竞争模式,吸引了商业力量积极参与工程研制任务。截至目前,工程采用商业竞争模式,已完成了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载人月球车、月面遥感卫星的竞争择优,签订合同并启动了研制工作。商业航天参与工程任务规模比例较以往大幅增加,促进工程加速发展效果日益显著。后续,工程还将在月面科学探测器平台、撞击坑探测器平台等科学载荷研制中采取商业竞争模式,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力量参与工程研制。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指令长张陆曾圆满完成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时隔两年四个月,他将带领两名新队友再度叩问苍穹。每名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被问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什么时候再飞?张陆深知,作为航天员,要时刻保持准备飞行的状态。神舟十五号任务结束后,他没有丝毫懈怠,重新投入各项强化训练。“所有训练必须以最优成绩通过。”张陆坦言,年龄增长让体能恢复变慢,因此,他每次训练都会比年轻队友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新特点、新技术、新实验,张陆进行了更深、更细的研究和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向科研人员请教,直到完全掌握。
张陆认为,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的优势在于:70后的自己有丰富的飞天经验与统筹协调能力,能带领团队应对各类突发情况;90后的武飞年轻有活力,理论与操作能力突出,是技术“尖刀”;80后的张洪章稳重博学,能在专业领域提供支持。“我们各自的特长能满足任务中的不同需求,这样的组合,让我对执行本次任务充满信心。”张陆说。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02航天员武飞出生于1993年,不仅是我国执行任务最年轻的航天员,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中最年轻的航天员。2010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武飞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叩开逐梦航空航天的第一扇门。怀着报效祖国的初心,武飞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参与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等多类航天器的研发验证。机会来了,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结果公布,武飞赫然在列。与飞行员出身的队友相比,武飞的体能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他曾试图“突击训练”,却险些因运动过量导致损伤。后来他调整心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训练计划,从基础动作练起,逐步提升强度。渐渐地,武飞的体能成绩稳步达标。以前做地面工程师,武飞只需在“航天器热控”领域深耕;成为航天员后,他要掌握热学、力学、空间材料学等多领域知识。“以前是学深,现在更要学广。”武飞争分夺秒,严格要求自己。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澎湃新闻,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