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通过“一街一策”的策略,精细化推进交通综合治理。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居住区停车难题,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挖掘小区内部空间、推广错时共享停车、打造不停车胡同等,累计新增各类机动车停车位近4万个,静态交通秩序持续改善。
下午3点多,琉璃厂东街游人不少,胡同两侧竖立着醒目的机动车禁行标志。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城建科副科长齐勇表示,过去辖区内的113条胡同普遍存在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通过将居民车辆疏解到周边正规停车场,打造了首批不停车胡同,街巷面貌显著改善。规范管理失管停车场,增加了147个车位;与北京坊沟通协调,争取到了30个居民优惠停车位,腾出的空间用于绿化美化,共打造了17条不停车胡同。
家住杨梅竹斜街的居民安学刚对胡同从混乱无序到宁静通畅的变化深有体会。他表示,过去车辆随意停放导致错车困难,现在办事处为居民在周边安排了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也提升了游客体验。
海淀区紫金庄园是典型的老旧小区,由于配建车位不足,停车矛盾突出。通过改造,社区内的垃圾站改建成了60多个车位的立体停车楼,缓解了停车难问题。居民王女士表示,有了固定车位后,每天停车不再发愁,也不用担心随时挪车。
在中关村西区,地下环廊完成改造,更换了交通标识,引导更多车辆通过地下空间前往周边楼宇。这不仅缓解了地面压力,还提高了地上道路的通畅性。海淀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城管科郭金泽指出,地下环廊的启用使地上道路的通畅性提高了20%多。
市交通委综合治理处副处长孙晓明表示,北京创新治理路径和工作方法,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解法,通过停车治理、轨道站口优化提升等多维举措,形成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更多的城市交通治理成果惠及广大市民。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挖潜新建停车场194个,累计新增错时共享、人防空间等各类机动车停车位近4万个。下一步,交通部门将继续加强停车资源供给,不断提升静态交通治理水平。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光明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