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不敢请假的职场人:为何总是心虚 请假成了职场豪赌

不敢请假的职场人:为何总是心虚请假成了职场豪赌!请假这件事,越来越像一场“职场豪赌”。大多数公司制度里都写着员工拥有年假、病假、事假、婚假等,甚至一些公司会在员工手册里强调“尊重员工的生活安排”。但...

不敢请假的职场人:为何总是心虚 请假成了职场豪赌!请假这件事,越来越像一场“职场豪赌”。大多数公司制度里都写着员工拥有年假、病假、事假、婚假等,甚至一些公司会在员工手册里强调“尊重员工的生活安排”。但现实是,无论有没有正当理由,无论是不是带薪假期,很多人还是会下意识地想:我现在请假,合适吗?会被误会吗?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不敢请假的职场人:为何总是心虚 请假成了职场豪赌

请假变得比辞职还难开口,是因为人们害怕“留下痕迹”。哪怕流程通畅、假期充足,只要开口那一刻,气氛就会变得微妙。主管的沉默、同事的眼神、客户的“不放心”,都可能成为压在心头的一根弦。有人说,这是“卷出来的文化”,有人觉得,是“怕给别人添麻烦”,但更深层的是一种“我不该停”的集体羞耻感,休息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自私。

我们和几位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职场人聊了聊他们最近一次的“请假体验”。有的是年假即将清零,却迟迟点不下申请按钮;有的是请假获批了,却在婚礼上接了无数客户电话;也有的明明身体出状况,却被一句“你刚调休过”给堵了回去。

他们并不是被困住的“悲情人物”,而是你我身边最常见的打工人,他们认真努力、对工作负责、讲规矩、讲情绪,却在最该理直气壮的时刻,变得小心翼翼。他们的故事,不夸张,却真实;不极端,却共鸣。

林婉打开内部系统,年假余额显示“3天”,她盯着屏幕,鼠标悬停在“申请”按钮上,又挪开。她不是不想休,那三天假她盘算了很久,想趁圣诞前避开高峰,去外地住一家带温泉的小民宿,哪怕什么都不做,就泡个脚、睡个午觉,给这一年画个温柔的句点。但项目正在推进,两个城市的门店正在调结构,线上营销同步推进期末冲刺活动。她是部门主管,又是协调桥梁,上面盯着进度,下面盯着表格,一旦缺位,“很多事别人都不知道怎么交底。”她对我说到。

她把假期的想法跟直属领导提了一下,对方没有明确拒绝,只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哦,那你请假前记得把那两份对接表再完善下……你要是真走,这几天进度可能得调整一下。”话音刚落,她就觉得那三天假“已经变味儿了”。是的,她请得下来,但不代表她能走得安心。

那一周,她一边翻民宿,一边翻表格。周四晚上,她打开日历,在请假系统里敲下请假申请,填好理由,点了“保存”。没有提交。“我不敢赌。”林婉说。她害怕请假之后事情出了差错,被“溯源”回她头上。她更怕的是,即使安排得再完美,等她回来,也许会有人说一句:“她不在那几天,事情很乱。”

身边同事常说她“太负责任”,但她自己明白,责任之外,还有种更微妙的压力,在这个岗位上,想证明自己不可替代,就要时时刻刻在场。即使不在,也得“保持在线”。最后,三天假她也没请,她打开手机相册,看到她保存已久的那家温泉民宿价格更贵了,合适的时候都订满了。她笑了一下,语气轻得像没事人,“说到底,这假是给自己的。可工作久了,自己这件事,就不算什么大事了。”

高雨在一家员工不到30人的科技公司做UI设计。入职时HR曾明确告知:女员工每月享有1天生理假,带薪,不需要提供证明,直接报备主管即可。她记得很清楚,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周五,早上起来小腹一阵绞痛,脸色发白,勉强走到地铁站,又转身回了家。她在微信群里向主管请假,写得很小心:“今天不太舒服,请一天生理假,会在家稍作休息。”对方很快回复了两个字:“收到。”

那一天,她裹着毛毯躺在沙发上,一边看着手头未完成的原型图,一边惦记第二天的产品汇报。她没敢完全关掉电脑,中午还是改了两个界面版本发给前端。本以为这样就过去了,但周一一上班,她就感觉到了办公室的微妙气氛。行政小姐姐帮她拿快递的时候笑着说:“你身体好多了?听说你那天请了生理假,确实要多注意,别累着。”前排做开发的男同事顺势问了一句:“我们也有这个假吗?要不要我以后也请个心理假?”

话虽不重,但就像石头砸进水里,一圈圈晕开。她感觉脸“嗡”地一下烧了起来,低头敲键盘,直到中午都没再说一句话。“那种感觉很难形容。”她和我们说到,“你知道他们没恶意,可你会觉得,自己本来只是合法请个假,却好像暴露了身体秘密,还被拿出来讲成茶水间八卦。”之后几个月,她再也没请过生理假。哪怕那天真的痛得直不起腰,她也咬牙去公司,拎着热水袋在工位上坐到下班。“不是公司不给,是我不敢要。”她苦笑着说,“生理假这个词,本来是为了照顾女性,但放到现实职场,反而成了我和别人不一样的信号。”

郑琳是客户那一侧最喜欢的人之一。她做事细致、反应快、从不敷衍,经常在凌晨还在发文案小修改。即便不是工作日,只要客户一句“能不能帮我再看看”,她也会打开电脑,轻描淡写地回一句“我正好在”。

结婚之前,她做了万全准备。早在两个半月前,她就提交了婚假申请,并提前一个月完成了手头项目的阶段性交接。她甚至主动把几个潜在冲突的节点安排好人选顶替,还做了份16页的交接文档。“我真的已经尽力了。”她说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很慢,像是在回忆也像是在辩解。

可就在婚礼前五天,公司合作的一家连锁饮品客户突然临时敲定一个节日营销节点,需要做线下物料加紧上线。而这个项目,她是主力对接人。主管打来电话,语气委婉但明确:“阿琳我们当然不会打扰你婚礼,但客户那边……你也懂,他认的就是你,其他人他不太信得过。”她明白,这是“没有明说的需要”。

那天,婚礼在成都郊区办得很热闹。她从头发盘好、妆定完的那一刻起,手机几乎没离过身。她在婚车里确认了一组出图尺寸,在新娘休息间里回了四条语音给代理商;宴席中场,她在后台用手指沾了点粉底,在手机上校了一张活动海报颜色。晚上回酒店的路上,新郎看着她疲惫的脸,轻声说了一句:“你今天到底是来结婚的,还是加班的?”她没回话,只是点了点头。

“我也不是想讨好谁。”她说,“可你知道在这一行里,客户满意就意味着少出错、少背锅、少被换掉。”婚礼结束后,她休了婚假剩下的几天,但手机没有静音过。她曾无数次在朋友圈看到别人晒旅行、晒花束、晒甜蜜的度假餐厅,而她晒的是一张和客户的“工作合照”,配文是:“在变成太太的路上,顺便还打了个PPT。”“我有合法的假,也有准备。但我没有‘彻底离线’的资格。”她说,“你走不走得掉,不取决于请不请得成假,而是别人是否愿意接受‘你真的消失几天’这件事。”

李程最近刚把手机里常用词替换功能关掉,“抱歉刚看到”会被自动改成“收到谢谢”。“我发现自己每天讲的最多的不是工作内容,而是道歉和感恩。”他在一家快消品牌做培训专员,每季度都要跑十几个城市讲课、带新人。日程表常常排得比飞机起落频率还密集,有时早上6点出酒店、晚上10点才回驻地,中午饭就是在高铁站吃几口盒饭。“这不是谁逼你,是整个节奏在推着你跑。”

2025年年初,他连续出差了23天,从南京到武汉、再到南昌、长沙,每个地方待一两天,讲完课就走,最多的那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做了8场培训。回到上海的那天,他在地铁站晕了一下,靠在墙上喘了两分钟。他鼓起勇气,申请了2天调休。流程批得很快,主管回复说:“辛苦了,好好休息。”

可“好好休息”的前提,是先做好“安心离开”的准备。从他发出调休申请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这不是“放下手头”的信号,而是“开始另一种工作”的倒计时。他先把所有场地预定和讲义模板打包发出,又做了一份“紧急联络清单”,还录了两个10分钟的远程答疑视频。“好像你要‘消失两天’,就必须在前一天‘活两倍’。”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虎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795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