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双11上演真实版'价格狙击战':百万悬赏用户找差价,7毛价差当场重奖1万+9折调价,背后却是对商家的天价罚款与变相'二选一'。这场最激进的比价实验,折射出电商巨头增长焦虑下的双面博弈。
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前,京东采销人员紧盯着不断跳动的价格数字,手中握着随时准备连线的耳机,他们在等待一个可能让自己“赔钱”的电话。
“您已连线成功,请问发现哪个商品我们价格更高?”10月28日下午,京东家电家居采销比价值班间里,一位采销负责人向前来连线的用户询问。当得知某品牌破壁机京东比其他平台贵了7毛钱时,他立刻确认:“奖励一万元,现场调价9折!”
这一幕看似荒诞的剧情,正是京东在今年双十一期间推出的百万现金“比价悬赏令” 的真实场景。

01 悬赏令背后:京东的正面交锋
10月30日晚8点,京东全新打造的“京东家电家居采销比价值班间”将正式开播。与普通直播不同,这个直播间里没有喧闹的带货口号,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公开的价格透明化实验。
京东宣布拿出100万元现金向全网发布“比价悬赏令”,邀请用户用京东自营家电价格,比对其他平台品牌官方旗舰店、品牌直播间同款产品。
规则极为简单粗暴:如发现京东价高,可在直播间申请连线提供低价线索,一经核实即给予10000元奖励,并以京豆形式发放。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被证实价格更高的商品,京东采销会在现场直接调价至9折优惠,部分商品更会以5折价格在直播间限量抢购。
这种公开悬赏自身价格漏洞的行为,在中国电商发展史上可谓前所未有。
02 比价战场:从7毛钱到3600元的价格拉锯
在10月28日的首次直播中,价格战的残酷已经初现端倪。
有用户发现某品牌破壁机京东仅比其他平台贵7毛钱,也有用户指出某品牌灶台京东比其他平台官方旗舰店贵几十块钱。这些看似微小的价差,却成为京东必须立刻填补的漏洞。
更引人深思的是,直播中也出现了大量京东价格远低于其他平台的商品。
比如某品牌百吋电视的京东11.11价格为9999元,而其他平台官方旗舰店的价格为13599元,价差高达3600元。
这种价格对比的鲜明反差,揭示了同一品牌在不同渠道定价策略的巨大差异,也印证了京东采销在直播间反复强调的那句话:“为用户比价、给用户低价是每一个京东采销的使命和责任。”

03 另一面:重罚商家与变相“二选一”
然而,在京东公开鼓励用户比价的另一面,却是对商家空前的价格管控。
据《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今年双11期间,京东对平台上的商家提出了严厉的“限价要求”,成立巡查队监测商家在其他平台的价格。
一旦发现商家在其他平台的商品最终售价低于京东,哪怕是叠加了平台补贴,都将面临京东的高额处罚。处罚力度令人咋舌:一个商品罚500万元、两个1500万元、三个4500万元。
更细致入微的是,京东还要求品牌在抖音等平台直播时,不得发放优惠券、抽奖,以及标注“优惠”等字样,甚至禁止提及“更便宜”等字眼。
这种做法,与京东公开宣称的“拒绝任何形式的价格歧视”形成微妙对比。
04 历史轮回:从“二选一”受害者到执行者?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京东曾经是“二选一”的受害者。
2023年双11,京东采销人员曾公开发文声讨李佳琦团队,称京东自掏腰包补贴消费者,却被品牌方以违反与李佳琦之间的“低价协议”为由投诉。
当时的京东采销曾愤怒质问:“超级头部主播以一己私利损害品牌长期发展、伤害消费者基本权益的‘二选一’行为,是否已经构成违法?”
短短两年后,京东似乎已经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京东前采销王立品在近期公开回应争议时,试图澄清这一误解:“所谓‘二选一’实为有意策划的‘扣帽子’行为,其本质是对京东‘比价’这一机制触犯其商业模式的不满。”

05 焦虑之源:国补依赖与增长困境
京东如此激进的价格策略,背后是迫在眉睫的增长焦虑。
作为京东基本盘的3C家电业务,在2024年第二季度曾首次出现同比4.6% 的负增长。而“国补”政策的出台,及时为京东挽回颓势。
在“国补”助攻下,2024年Q3京东零售重回增长,创下2249.86亿元营收,同比增长6.1%。随着以旧换新政策铺开,2024年Q4京东零售的商品收入为2809.78亿元,同比增长14%。
市场普遍认为,在近两年的国补政策中,京东是获益最大的平台,没有之一。
然而这种依赖政策的增长难以持久。奥维云网预测,下半年家电市场可能会急转直下,预计三季度和四季度全渠道销售额会分别同比下滑2.3% 和9.7%。
9月家电全品类零售额同比下滑19.2%,清洁电器、厨房小家电增长降速,彩电、空调等7大刚需品类均出现双位数下滑。
06 直播迷局:京东的短板与突围
京东另一个明显的短板在于直播电商。
2024年618,刘强东亲自挂帅开启个人“数字人”直播秀,最终拿下5000万的GMV。然而到2025年,京东的直播却鲜有发声,似乎是沉寂了一般。
与此同时,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的电商业务却快速增长,直播电商通过即时互动、沉浸式体验和信息富媒体化,有效抓住了注意力经济的红利。
京东试图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抗直播电商的流量优势——通过变相“二选一”,逼迫商家减少在其他平台的直播投入。
然而,那些因为直播间氛围感而诞生的潜在销量,并不会因为京东封杀直播就自动转移。直播观众的购买逻辑,并非是简单的比价思维,更多的是兴趣式购物,很多成交都来自那一刹那的心动。
这恰恰是京东货架电商模式的天然短板。
京东采销负责人在直播间承诺:“京东有上万名采销战斗在一线,每一位采销同学都会尽自己所能捍卫消费者的低价权益。”
但承诺的背后,是京东零售业务困在3C家电基本盘里的现实。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当平台的低价依赖与商家多渠道经营的诉求相冲突,最终受伤的往往是消费者选择权。”
电商竞争的下半场,京东的百万悬赏像是一面多棱镜,映照出平台、商家、消费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平衡。当“比价”从客户权益工具升级为平台竞争武器,双11的价格战已然进入了新的维度。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