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单位使用临时人员虽满足项目需求,却因管理漏洞酿成泄密风险。从入口审查到过程监管,权责失衡暴露系统性隐患。保密管理必须无差别闭环,杜绝侥幸心理。
某国防军工单位临时聘用人员,利用自己在涉密生产车间工作的便利,偷拍正在研发的新型军事装备照片,并发到家庭聊天群中。导致涉军涉密信息在互联网迅速扩散,造成严重失泄密危害。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因内部管理漏洞导致的严重失泄密案件。关于“涉密单位为何会使用临时聘用人员”,这背后既有现实的工作需求,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管理风险和深层次问题。
一、清晰地理解这一问题
为何使用:现实需求 1. 项目制需求:为特定科研或生产任务临时补充人力,项目结束聘用即终止。 2. 专业性需求:某些环节需要特定技能(如熟练技工、制图员),外聘更高效。 3. 成本控制:相比正式编制,临时用工在人力成本上更具灵活性。
️ 风险根源:管理漏洞 1. 入口不严:背景审查和保密筛查可能流于形式或标准降低,未能有效甄别风险。 2. 过程失管:日常监管缺失,如手机等电子设备能被带入涉密车间,说明物理隔离措施形同虚设。 3. 教育失效:保密教育培训不到位,导致临聘人员对密级认知、行为后果的严重性无知无畏。
问题本质:权责失衡 赋予了其接触核心秘密的 “权” ,却未通过严格管理让其承担起同等的 “责” ,打破了保密工作的平衡。

二、更深层次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这一事件暴露出的,不仅仅是“用了临聘人员”这个表面现象,更是“如何管理涉密人员”的系统性问题。
1. “内紧外松”的思维误区
部分单位可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临时人员接触不到核心,或工作时间短风险低。但实际上,保密防护应是一个无差别的、坚固的“外壳”,不能因人员身份而异。
2. 过程管理的严重缺失
此案中最致命的一点是,当事人竟能在涉密车间内成功偷拍并即时传出。这直接反映了该单位在手机等电子设备管理、网络信号屏蔽、现场监控等方面存在巨大漏洞。
3. “人防”与“技防”的双重失效
· 人防:包括保密教育、人员监管和制度建设。此事件中,涉事人员将照片发到家庭群,显示出其保密意识的极度匮乏,说明“人防”完全失效。
· 技防:包括门禁系统、信号干扰、监控设备等。能带手机进入并成功发送,证明“技防”也形同虚设。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和涉密单位已在不断加强管理:
· 严格准入:推行更为严格的岗前保密审查和背景调查。
· 精准授权:遵循最小权限原则,确保任何人只能接触其必须知悉的机密。
· 全过程监管:通过技术手段(如手机屏蔽柜、无死角监控)和制度(如定期保密回访、离岗脱密期)实现闭环管理。
· 强化追责:不仅追究泄密者本人的法律责任,也会对负有管理责任的领导和单位进行严肃的行政乃至刑事追责。

总而言之,使用临时人员本身是正常的人力资源调配,但在涉密领域,任何身份的人员都必须被纳入同样严格、闭环的管理体系中。这起事件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警示所有涉密单位,保密管理绝不能有任何短板和侥幸心理。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热点追踪巴巴,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