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印度洋上空云层低垂。詹姆斯·布莱克莫尔准将站在“威尔士亲王”号航母舰桥内,耳机里传来F-35B飞行员的简短通报:“鹰巢,雄鹰已升空。”他微微点头,目光扫过雷达屏上几道交错的航迹——印度空军的苏-30MKI正从安达曼群岛方向接近,而他的舰载机正以超音速切入预定空域。海风裹挟着咸腥味从通风口渗入,仪表盘的蓝光映在他眼角的细纹上。这一刻,他不是在复刻帝国荣光,而是在用数据链和战术频率,重新定义英国的全球存在。

作为英国航母打击群指挥官,布莱克莫尔正率领“威尔士亲王”号完成代号“高桅行动”的八个月全球部署。2025年10月,他主导印英空军在印度洋的首次联合空中演习,将原本局限于海面的盟友协作推向三维空间。这场代号“贡根”的延伸行动,表面是战术协同,实则是英国脱欧后战略焦虑的具象化投射:当一个昔日帝国试图以军事技术与联盟网络重获影响力,布莱克莫尔成了这一宏大叙事的前线执笔人。

布莱克莫尔的军旅生涯细节并未公开披露,英国国防部官网亦无其完整履历。但多方媒体报道一致确认,他现任英国航母打击群(COMUKCSG)指挥官,直接统辖F-35B舰载机联队与多国护航舰艇。在“高桅行动”中,他不仅指挥了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日本“加贺”号的双航母演练,更推动英国战机首次在非本国航母上起降。美国海军学会(USNI News)引述其言论称:“我们不是来炫耀武力的,而是来验证互操作性的。”这种将技术标准视为战略工具的思维,贯穿于他每一次公开表态。

在新加坡的一场媒体简报会上,布莱克莫尔曾端起一杯黑咖啡,平静回应关于中国海军跟踪监视的提问:“他们观察我们,我们也观察他们——这是专业海军之间的对话。”他的语气听似克制,却暗含锋芒。据《每日电讯报》报道,他在启航前曾表示:“我会执行任何命令,这是我的职责。”这句看似平常的承诺,在台海局势敏感的背景下,被解读为对美国盟友义务的明确背书。他不渲染威胁,却通过航线选择与协同深度,悄然划定英国的立场边界。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静默威慑”。一位不愿具名的英国皇家海军退役上校向防务刊物《简氏防务周刊》坦言:“我们花2.5亿美元搞一次远征,究竟是为了战略存在,还是为了安抚国内的政治情绪?”他指出,F-35B的出动率虽在“护身军刀2025”演习中创下日均16架次的纪录,但高强度部署已导致舰载机维修周期延长,部分任务依赖美国后勤支持。“我们展示的是能力,但暴露的也是依赖。”

布莱克莫尔的战略愿景,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推进。他深知,英国已无法单打独斗。因此,他在印度洋的每一次协同训练,都刻意纳入多国元素:加拿大护卫舰共享声呐数据,澳大利亚空军提供加油支持,日本海上自卫队开放港口补给。一位参与演习的印度空军中校在X平台写道:“他们不是来主导的,而是来整合的。”这种“联盟编织者”的角色,使布莱克莫尔区别于传统帝国将领——他不追求控制,而追求连接。
但技术兼容性仍是隐形壁垒。尽管印英战机完成了编队飞行与模拟对抗,双方在加密通信、战术数据链与空中管制流程上仍需依赖临时转换协议。一名印度海军航空兵指挥官透露:“我们用的是俄式术语,他们用北约标准,中间靠英语‘翻译’,效率打了折扣。”布莱克莫尔并未回避这一现实,他在一次闭门简报中承认:“互操作性不是买来的,是练出来的。”他推动的正是这种“练习”,哪怕代价高昂。
布莱克莫尔的办公室里没有帝国地图或历史战舰模型,只有一块标注了全球F-35基地的数字屏幕。他的权力不来自军衔本身,而来自对复杂系统的掌控力——协调外交许可、调度舰载机、平衡盟友期待。这种“网络化指挥”风格,折射出当代军事领导力的转型: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向系统整合能力。
“高桅行动”终将结束,“威尔士亲王”号也将返航。但布莱克莫尔所推动的模式可能延续:以航母为流动平台,以F-35为技术纽带,以联合演训为常态手段,在印太构建一张非正式但具实效的盟友网络。中国海军已在远海形成常态化部署,055型驱逐舰与新型航母平台不断刷新远洋能力。而布莱克莫尔的回应,不是对撞,而是编织——用一次次空中协同,在规则模糊的海域,锚定一个中等强国的战略支点。

未来数年,英国是否继续向印太派遣航母,仍取决于议会拨款与地缘算计。但布莱克莫尔已留下一种范式:当硬实力不再绝对,影响力便藏于每一次数据交换、每一次联合起降、每一次在电波中确认敌我识别的瞬间。他不是在重建帝国,而是在测试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轻盈、敏捷、依赖共识,也脆弱于共识的流失。印度洋的风继续吹拂甲板,而他的航迹,已悄然改变潮水的方向。
疑似使用AI生成,请谨慎甄别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社会动态记录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