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印度洋上空战机轰鸣,印度空军的苏-30MKI与英国皇家海军的F-35B隐形舰载机联袂演练。这场耗资2.5亿美元的空中协同,紧随印英“贡根”海军演习之后,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从海上拓展至空中。这绝非寻常的军事升级,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脱欧后英国的全球战略焦虑、印度的大国雄心,以及后殖民时代国际关系中权力重组的复杂逻辑。

此次演习,印度空军倾巢而出,苏-30MKI战斗机、美洲虎攻击机及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飞机悉数登场,与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搭载的F-35B隐形舰载机共同训练,旨在提升空中作战协同能力。英国航母战斗群的全球部署,是其“全球英国”战略在印太地区强化的明确信号。而印度,则希望借此机会学习北约标准作战流程,提升其航母作战经验与舰载机协同能力,以巩固其在印度洋的战略抱负。这背后,是英国试图在脱欧后重塑其国际地位的迫切,以及印度作为新兴大国,渴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野心。

然而,这种看似“天作之合”的战略共舞,实则暗流涌动。脱欧后的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战略支点,印度作为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地区大国,自然成为其“重返印太”战略的关键棋子。这种合作超越了单纯的军事互补,它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后殖民时代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权力重组的复杂心态。印度渴望借助英国的军事技术和北约经验,加速其军事现代化进程,巩固其在印度洋的优势地位。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杨成玉所言,英国的“全球英国”战略构想正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英印自贸协定在数字服务协议、签证政策等关键议题上龃龉不断,英国主导数字经济规则的企图因印度坚持“人才流动换市场准入”而屡屡碰壁,这无疑是其战略雄心与自身能力之间鸿沟的生动写照。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次演习耗资巨大,却暴露出双方在装备标准、通信系统及协同流程上的深层兼容性挑战,甚至出现协同风险。印度海军装备体系长期融合俄、美、欧多源,被戏称为“万国牌”,与英国的北约标准存在显著的技术鸿沟。例如,印度海军米格-29K舰载机雷达系统平均故障间隔仅20小时,远低于设计标准的150小时,这种“短命”的雷达系统,使得不同装备之间难以实现信息顺畅流通、指令有效传达和行动默契配合。这种多源装备体系在联合演习中,不仅难以实现高效协同,更严重制约了其联合作战效能。此外,英国F-35B战机在印度机场迫降后,英国宁可将其露天停放,甚至考虑报废,也不让印度技术人员靠近触碰。这一事件被普遍解读为英美等西方大国对印度军事技术互信度不足的体现,深恐印度窃取F-35B的关键技术。这不仅暴露了技术保密的敏感性,更反映出两国在军事技术协同和战略互信方面仍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深层挑战。

尽管有部分舆论将此次演习解读为对中国海军的威慑,但这种论调显然站不住脚。演习区域远离中国本土,且中国海军已具备成熟的远海应对能力与先进舰艇编队,包括055型驱逐舰与新型航母平台,其实战经验与技术能力与演习所展示的联合能力根本不在同一评估维度。因此,此次演习更多体现了印英双边军事合作的常规升级,是两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试图通过军事互动来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而非颠覆现有地区平衡。英国旨在强化其“全球英国”战略在印太地区的存在感,而印度则寻求提升其军事能力和地区影响力,这不过是各取所需,各怀鬼胎。

印英在印度洋的军事共舞,是全球权力格局重塑的缩影。它无情地提醒我们,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并存,历史的遗产与现实的利益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未来图景。理解其深层逻辑,才能看清国际政治的潮汐,认识到这种合作既有战略雄心,也伴随着技术和互信的现实挑战。未来,印英若要实现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必须弥合技术鸿沟,建立更坚实的战略互信,方能在变幻莫测的印太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而非徒增不确定性。否则,这种“后殖民”时代的战略共舞,最终可能只是一场耗资巨大的政治秀,徒留一地鸡毛。
疑似使用AI生成,请谨慎甄别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社会动态记录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