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的玉米烘干到黑龙江的稻米电商,中国正以全链条保障体系守护粮食安全。当全球面临粮食危机挑战时,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粮食安全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应是守护者。
"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第45个世界粮食日的主题道出了全球粮食安全的共同愿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危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人口大国,正以实际行动作答粮食安全这道永恒课题。从田间的防灾减灾到餐桌的节粮减损,中国构建起全链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金秋十月,正是玉米收获的时节。山东德州平原县的种粮大户吴光远今年遇到了难题——连绵不断的秋雨可能让400亩玉米面临发芽霉变的风险。幸好当地政府及时出手,新建的为农服务中心配备了大型烘干设备和标准化粮仓,日处理能力达千吨,为方圆5万亩耕地的粮食提供了"及时雨"。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上演,农业农村部调度履带收割机、移动烘干机驰援秋收一线,中央财政紧急下达4.84亿元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在五常市的稻田里,民乐朝鲜族乡红扬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忙着收割稻谷。"今年积温足,稻花香水稻灌浆饱满,收成比去年好。"理事长于殿红的喜悦溢于言表。更让他欣慰的是,合作社不仅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社员水稻,还通过电商平台为1.3万亩水稻找到了销路,其中9000亩已提前被订购。这种"合作社+电商"的模式,让农民从"种得好"迈向"卖得好",真正实现了增产增收的良性循环。
法治是粮食安全最坚实的保障。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作为我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法律,构建起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体系。从粮食生产、储备到流通、加工,法律的硬约束为粮食安全筑起了制度防线。与此同时,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也在法治轨道上得到强化,"光盘行动"已从餐桌习惯升华为全民共识。
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本身就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但中国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单产,通过全产业链优化提升效益,通过国际合作分享经验。从山东的玉米烘干到黑龙江的稻米电商,从防灾减灾的资金投入到粮食安全的法律保障,中国正在书写粮食安全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系14亿人的饭碗,也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重承诺。当全球面临粮食危机挑战时,中国以系统思维和实际行动证明:粮食安全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应是守护者。从政策制定者到普通消费者,从田间劳作的农民到厉行节约的市民,同心协力的中国力量正为世界粮食安全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成哥看世界,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