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7次怀孕逃避收押,涉案2600万的诈骗案终被破解。她利用法律漏洞三年逍遥法外,直至新机制揭穿其代孕谎言,现面临顶格量刑,此案正推动刑事诉讼法的修订。

一桩涉案金额高达2600万元的诈骗案因嫌疑人的特殊手段引发司法界震动。38岁的王某涉嫌以投资理财为名实施诈骗,自2020年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以来,竟通过连续7次怀孕、哺乳的方式逃避收押,创下利用法律人性化条款拖延审判的极端案例。这一"钻法律空子"的行为持续三年之久,直至近日检察机关联合多部门出台针对性措施,才最终将其收监候审。
案情显示,王某虚构"政府背景棚改项目",以月息3%-5%为诱饵向亲友及中老年人非法集资。当受害人要求兑付时,她制造银行流水假象拖延时间,实则将资金用于购买奢侈品及境外转移。2020年9月首次被刑拘时,王某已怀孕两个月,取保候审期间不仅未中止犯罪,反而利用自由身继续行骗,甚至在取保期满前再次怀孕。
"每次即将被收押就出现新孕情,哺乳期结束又立即怀孕。"办案民警介绍,王某在三年内先后与三名不同男性生育两名子女,另有五次妊娠记录,其中两次被证实为非法代孕。这种恶意利用《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关于"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取保规定的行为,导致案件审理陷入停滞,引发受害人群体持续信访。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8月,检察机关联合卫健部门建立"涉刑人员特殊生理状态核查机制"。通过基因检测确认王某存在"借腹生子"行为后,法院裁定其不符合取保条件。同时,公安机关对其转移至境外的280万元赃款进行跨境追缴,查封用赃款购买的四套房产。目前该案已进入审判程序,王某将面临集资诈骗罪的顶格量刑。
法律专家指出,此案暴露出对恶意规避收押行为的制度短板。据悉,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启动《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的修订调研,拟对"连续利用怀孕、哺乳逃避侦查"等情形作出限制性规定。这起离奇案件不仅为司法实践提供了警示样本,更推动着法治细节的完善。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成哥看世界,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