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男团历史性闯入亚锦赛决赛,3:2险胜中国台北队。这场与中国队的对决超越胜负,展现"一国两制"下体育的包容性——竞技场区分身份,却共享尊重。
10月14日,印度加尔各达的体育馆内,陈颢桦在决胜盘拿下最后一分时,中国香港男团首次闯入亚锦赛男团决赛。五盘鏖战,3:2险胜中国台北队,黄镇廷独得两分,全队相拥而泣。三天后,他们将在决赛中迎战中国队——这场对决,早已超越胜负本身。

这是中国香港乒乓球队历史上首次站上亚锦赛男团决赛舞台。他们击败了东道主印度与实力不俗的中国台北队,而决赛对手,正是世界乒坛的绝对王者。但真正牵动人心的,不只是技战术较量,而是记分牌上并列出现的“中国”与“中国香港”。

国际体坛中,“中国香港”以独立成员身份参赛并非特例。国际乒联、国际奥委会均承认中国香港乒乓球协会为正式成员,其参赛名称为“Hong Kong, China”——中文即“中国香港”。这一安排并非割裂,而是根植于“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明确指出,香港可在体育、文化等领域以“中国香港”名义参与国际活动。这既是国家主权的体现,也是对香港高度自治权的尊重。
有人质疑:同属中国,为何分而赛之?答案在于体育的特殊性。竞技场不是政治讲坛,而是规则之下的公平较量。中国香港队的参赛资格,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反而是在这一原则下达成的国际共识。正如奥运赛场上的“中国香港”代表团,他们的存在,恰恰证明“一国”之下,“两制”的空间可以容纳多样性与包容性。
这场决赛不会改变地缘格局,但它提供了一次公共对话的契机。当黄镇廷与樊振东隔网相对,观众看到的不是分裂,而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代表队的竞技对话。体育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它能以规则代替对抗,以比赛代替争执。中国队与中国香港队同台,不是对立,而是共荣。
竞技场上,身份可以区分,但精神无需分割。真正的体育精神,从不要求统一的队服,而追求共同的尊重。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资讯日历,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