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所里,许多年轻妈妈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想带孩子出门,却又被各种不便所困。没有换尿布的地方、哺乳时缺乏隐私空间、母婴室被占用或形同虚设……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哺乳期妈妈的生活节奏和心理状态。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少卫生教研室教授蒋泓长期关注这一群体。她呼吁:要让母婴室真正成为“温暖港湾”,不仅要建设到位,更要管理细致、维护及时,形成社会多方协作的支持体系,让母亲们能在公共空间中从容地哺乳、安然地照护孩子。
六成妈妈因哺乳不便减少外出:完善母婴室建设,才能撑起妈妈们“安心出行”的一方天地!
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多达60.2%的妈妈曾因“在公众场所哺乳不便”而减少外出。这一现象至今依然普遍存在。
“很多母亲不是不想带孩子出门,而是不敢。”蒋泓指出,哺乳期女性往往需要在外给孩子喂奶、更换尿布或处理突发状况,但若公共场所缺乏安全、私密的母婴设施,出行便成了一种“冒险”。
来自新浪图数室202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母婴室建设依然存在巨大缺口。以重庆为例,平均每704名婴幼儿才能对应到一间母婴室。与此同时,202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调研结果显示,近95%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改善现有母婴室条件”,足见这一问题已成为许多家庭共同的痛点。
事实上,国家层面对母婴室建设的重视由来已久。2016年,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要求公共场所配备母婴设施;2018年,又在《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中进一步细化了母婴室的面积、布局及配套设施标准。
政策出台八年来,全国多地新建商场、机场、医院等公共场所的母婴室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蒋泓表示:“新建项目通常会在设计初期就把母婴室纳入整体规划,无论是空间舒适度、设备齐全度,还是环境私密性,都比以往提升了许多。”
她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为例,“那里不仅有专设的母婴休息区,还配备了哺乳椅、温水装置、婴儿护理台等设施,整体体验非常人性化。”
然而,问题也在于——老旧公共建筑的改造速度跟不上需求增长。部分母婴室仍存在空间狭小、设施陈旧、隐私不足、卫生状况不佳等问题;而在一些商圈或景点,母婴室被误用为仓储间、员工休息室的情况依旧存在。
母婴室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实际却承载着城市的公共服务温度。蒋泓指出,“母婴室建设不是仅仅放一张椅子那么简单,设计细节决定体验好坏。”
例如,哺乳椅若有稳固的扶手与柔软的靠背,能大大减轻妈妈们长时间哺乳的身体疲劳;尿布台上是否配有安全带,台面清洁是否及时,也直接关系到婴儿的安全与卫生。
“有时候,母婴室的好坏,不在于多豪华,而在于是否真的‘懂妈妈’。”蒋泓说。她强调,公共场所管理方要与使用者形成良性互动,既要重视设施维护,也要鼓励公众文明使用,“一间干净、温暖的母婴室,是社会共建的成果。”
蒋泓透露,目前上海市卫健委已启动公共场所母婴室评估工作,通过定期检查和反馈机制,不断优化母婴设施建设与管理。各大商场、地铁站、机场等也陆续纳入评估体系。
“母婴室建设不是孤立工程,而是社会系统协作的结果。”她指出,除了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还需企业、公益组织、以及使用者共同参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将母婴室视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管理者应注重长期维护;而使用者则需自觉维护环境,共同营造有序、温馨的哺乳空间。
在国家鼓励生育、倡导母乳喂养的背景下,完善母婴室建设,既是落实公共卫生政策的具体举措,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蒋泓认为,母婴室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为妈妈提供一把椅子和一张护理台,更重要的是传递出社会对母亲角色的理解与尊重。“当一个城市的母婴室足够多、足够好,那不仅体现了基础设施的完善,更体现出社会的温度。”
她坚信,随着政策推进和公众意识提升,不久的将来,妈妈们带着孩子出门时,将不再为“哺乳不便”而焦虑,而是能在任何角落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心空间。
“让每一次出门都变得轻松,是城市对母亲最好的善意。”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真实写照。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微博,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