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直播间里,央视主播推销九块九丝巾?AI伪造技术已进化到能模仿微表情、克隆声音,甚至实时回应质疑。当数字替身突破思维型伪造,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一张熟悉的国家面孔,一段字正腔圆的播音腔,却在深夜直播间卖起了"九块九包邮"的劣质丝巾——这不是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李梓萌的职业跨界,而是AI深度伪造技术对公众人物形象的野蛮劫持。近日曝光的这起AI仿冒事件,不仅撕开了数字侵权的黑色产业链,更敲响了人工智能伦理的警钟。
技术溯源显示,仿冒视频采用了最新的"人脸融合+声纹克隆"双模欺骗技术。骗子通过截取《新闻联播》公开画面训练模型,使AI生成的李梓萌能以97%的相似度完成点头、眨眼等微表情;再结合其播报"一带一路"专题的语音样本,克隆出具有标志性胸腔共鸣的推销话术。中国传媒大学专家指出:"这种数字替身已经突破普通换脸阶段,进入了思维型伪造的深水区。"
直播间里的细节暴露了更多恐怖真相。伪造的"AI李梓萌"不仅能实时回应弹幕提问,还会模仿本尊整理领结的习惯动作。当有观众质疑"央视主持人怎么可能带货"时,系统立即调取李梓萌采访企业家的片段,生成"助力国货是我的媒体责任"等极具迷惑性的应答。这种具备逻辑交互能力的深度伪造,标志着AI诈骗已从"照本宣科"进化到"即兴表演"阶段。
事件背后是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调查发现,某境外论坛公然售卖"央视主播形象模组包",包含康辉、撒贝宁等20多位主持人的动态参数,售价仅299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开始提供"定制明星"服务,只需10分钟视频素材就能让任何公众人物"被迫营业"。北京市网信办在通报中特别强调,这类行为已涉嫌触犯《民法典》第1019条肖像权条款。
从法学视角看,此案暴露出AI监管的三大盲区:声纹权属尚未明确立法,动态表情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对实时深度伪造检测存在技术滞后。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建议参考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数字身份盗用列入刑事犯罪。正如李梓萌在朋友圈的无奈发声:"当AI既能模仿我的脸,还能窃取我的声音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成哥看世界,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